首页>健康>资讯
肝癌患者一半在中国,死亡人数逼近新发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星光”项目,促进肝癌早期发现人民政协网海口10月15日电(记者 何方)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承办的“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2021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感染论坛”10月8日-10日在海口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会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于大会开幕式期间正式启动了“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成人肝癌筛查与监测管理培训”(“星光”项目)。该项目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泛生子公司支持,聘请专家编写培训教材,在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开展系列培训课程,对全国感染病医师培养乙肝相关肝癌的早发现、早诊断能力,提高早筛理念,令患者可以在根治性治疗期发现肝癌,让更多肝癌患者拥有更好的生命健康。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上海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范建高教授,清华大学附属清华长庚医院魏来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大志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任红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均受邀参与“星光”项目启动会。
“星光”项目启动现场
综合防控早筛早诊早治是提高5年生存率的根本
在中国,肝癌高居我国癌症死亡率第2位。2020年,中国有超过41万人新患肝癌,有超过39万人死于肝癌,死亡人数逼近新发病人数。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45.3%和47.1%,接近全球的50%。由此可见,中国是肝癌大国,发展肝癌有效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对癌症生存趋势的全球监测研究显示,中国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1%,低于欧美国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谢婵教授在大会发言指出,这可能与中国肝癌患者多为中晚期有一定关系。而中晚期肝癌患者一般以系统治疗为主,找到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尤为重要。
“筛查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有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的患者,定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现在肝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14%,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果定期筛查就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庄辉教授指出。
“尽管发展新的肝癌治疗方法和药物非常重要,但从国外的经验上看,完成良好的全民肝癌监测系统以实现肝癌的早期筛查诊断才是最根本的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谢婵教授指出,中国目前常规筛查诊断技术的灵敏度较低,无法满足早期筛查需求。
“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建议高危人群借助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US)进行肝癌早期筛查,然而,根据Meta分析,AFP及US对于早期肝癌的检测灵敏度仍然较低。”谢婵教授介绍说,三联检通过检测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及异常凝血酶原(DCP)虽然灵敏度有所提高,但仍不够理想,其他蛋白标志物不断探索中,灵敏度和特异度难以满足临床需求。
常规筛查灵敏度较低,肝癌早筛诊断有了新选择
“病理检查是确诊肝癌的金标准,但穿刺活检存在种植转移的风险,还存在假阴性问题,特别是对于直径≤2cm的病灶,假阴性率较高。腹部超声(US)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易受操作者经验和患者肥胖的影响,对于早期肝癌的灵敏度低。” 泛生子公司首席医疗官胡云富博士在大会发言中介绍说。
近年来,基于“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检测的新型分子标志物,在肿瘤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价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肝癌“液体活检”也取得较多进展,相比于血清AFP等临床常用血清学分子标志物可能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液体活检因无创、即时、前瞻、灵敏等,获得MIT Technology Review 2015年年度十大突破技术之一。
结合该技术,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于2019年启动肝癌早筛液体活检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截至2021年2月,完成了对1,615名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灵敏度88%,特异性93%,阳性预测值40.9%,阴性预测值99.3%,HCCscreenTM 灵敏度优于临床常规筛查手段及国际同类研究数据,在可治愈期及早发现肝癌踪迹,推动肝癌诊断阶段前移。
“星光”项目将覆盖全国上百家医院,培训医生3000余人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希忠介绍说, 通过“星光”项目实施,将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细胞癌的防控现状和策略,梳理形成相对统一的筛查与监测规范。自10月9日项目启动之日起,计划利用一年时间,在全国地级市及以上公立医院举办区域、城市、科室培训会100余场,预计培训医务人员3000余人。
“肝癌防治任重道远,我们要乘风破浪,风雨兼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为了卫生事业的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奋斗。”杨希忠常务副理事长说道。
编辑:何方
关键词: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