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国领先
天津药物研究院获奖项目突破中药创新研发领域瓶颈刘昌孝院士领衔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 张春莉)捷报再传,硕果累累。11月初,由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刘昌孝院士领衔完成的《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喜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天津药物研究院刘昌孝院士、张铁军研究员、许浚研究员到会领奖。
刘昌孝院士领衔再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天津药物研究院供图
作为南征北战八十载的“红色药学人”,刘昌孝院士不惧曲折的科研发展道路,始终守望着中国人自己的药瓶子,研发成果丰硕,科技成果转化率全国领先,将研究成果种植在祖国大地上。他介绍,多年来,天津药物研究院作为天津滨海新区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的“桥头堡”,聚焦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逐步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路径。截止目前,天津药物研究院先后获得过300个新药证书,包括这次国家奖的41个中药新药证书;700多个发明专利支撑创新看点;成果和服务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成果培养企业发展,年产值在2000~3000亿元,成为50家上市企业的拳头产品;服务企业完成数百个新药批件的评价研究服务和10多个新药走向世界注册资料的技术服务;中国科协每年百篇优秀论文,天津药物研究院连续五年喜获5篇入选。累计已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115篇,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产生了积极学术影响。
刘昌孝院士认为,以需求为导向,中药创新研发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先的基础。在这种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天津药物研究院迄今自主研发获得中药新药证书41项,并全部实现了产业化转化。其中,首创品种39个,独家品种33个,医保目录收载27个,涵盖了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领域的23种重大和常见疾病。以天津药物研究院研制的我国第一个滴丸剂型中药新药(速效救心丸)为例,该项成果已逐步建立了中药滴丸制剂的共性关键技术,并逐步研发创制了系列中药滴丸剂型新药。
刘昌孝院士表示,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和科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效率。因此,如何面对中药的复杂性,开展新药的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先进制造全过程研究,构建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科学模式和关键技术,是实现研发创制“有效药物”和生产制造出“优质药品”的关键路径。
据悉,天津药物研究院致力于中药创新研发六十余年,为社会奉献了诸如速效救心丸、麻仁软胶囊、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一大批知名中药。近年来,在刘昌孝院士开创我国药代动力学研究“5个第一”(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第一个将药代动力学新药评价、首部药代动力学专著、第一个药代计算软件、第一个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并提出和建立中药药代动力学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研究以药代为切入点和核心环节,并关联中药复杂体系化学物质组及其生物效应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并建立“物质-药代-功效”为核心的中药创新研发系统创新模式,建立了涵盖“新药的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先进制造”全过程的中药创新研发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并应用于指导中药新药研发和上市后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研究。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天津药物研究院获奖成果《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利用建立的评价体系和技术平台,为全国近百家单位完成了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国际化注册,为我国中药生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推进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突破中药创新研发领域瓶颈,获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项目所建立的以“物质-药代-功效”为核心的中药研发创新模式,提高了我国中药新药研发水平。
天津药物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近30年已形成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三大板块的创新研发体系,具有从靶点分析与验证、分子设计、化合物制备与筛选、原料药制备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到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以及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评价在内的非临床评价研究,再到临床方案设计和药品注册事务等一系列研究团队,目前正在围绕创新药开展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合作研究。
编辑:何方
关键词:中药 研发 创新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