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全国政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大会发言
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依托真实情境,养成勤劳习惯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我所在的位置原来是锡山中学封闭的自行车库,经过改造开辟成为学生自主管理、建构生活秩序的城市社区。这里由学生市长管理,设有学生邮局、学生银行、服务中心、诚信超市、文创印刷、烘焙小站、媒体中心等,各种岗位服务人员各司其职。社街外面,校园分成37个包干区,每个班级在各自责任田里除草、养花、扫垃圾、养护树木,定期完成劳动责任,定期轮岗。在学校物联网农场里,学生完成育种实验,播种、嫁接、采摘,收获的青菜送到家政操作教室,有时邀请家长代表和任课老师一起烹饪,分享劳动的味道。
基层学校推进劳动教育,我认为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劳动概念的过度泛化,导致“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基本劳动形态被弱化。另一个是严重依赖评价。一提劳动教育总在“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教材装备、师资力量、评价导向”上打转,不能实质性推进。我主张尽快地做起来、动起来,以“创设与生活关联的真实情境,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勤劳习惯”为基本遵循。为此建议:
一、 家务劳动清单化。家庭是劳动教育第一课堂,烧菜做饭、清扫房间、个人洗衣是家庭劳动教育的三大内容。建议全国妇联发出倡议,发布家庭劳动教育大纲,指导家长认真地教育孩子学会承担家务,将来能够承担未来家庭角色的责任。在学校劳动课堂里,教孩子洗衣做饭,费力费时费资源,不宜全面推广。
二、 校园劳动岗位化。校园食堂食品检验、学生宿舍管理等都可以设置为劳动岗位,我的体会是,让学生从身边事干起更能培养责任意识与劳动习惯。不能总想着去校外建基地、搞体验。
三、 服务劳动学分化。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每位高中学生三年需完成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者服务。我们按照要求组织了“温暖你成长我”志愿者团队活动,通过对服务的过程性记录,累计学时,赋予相应学分。
四、 创造劳动课程化。在我们高中课程里面,必修课一共有88个学分,工程类课程占比偏低,只有7%。建议加强高中工程教育,建立起与大学贯通的、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国家教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动手创造中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品质。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