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云端合作力破疫情阻挡 音乐故事讲述两岸亲情
《一首签诗》12月21日在两岸同步上线人民政协网厦门12月21日电(记者 高杨)“同名村,一个好似容易理解的词;同名村,一首写满悲欢离合的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澳台节目中心“寻找两岸同名村”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12月21日在两岸同步上线,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冬至日,给两岸同胞带去家的温暖和慎终追远的情思。
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是广播和音乐、戏剧融合创新的一次尝试,由大陆、台湾和香港的广播、音乐、戏剧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在疫情之下,“云端”合作,共同完成。该剧以闽台共有的传统文化元素签诗为主线,串联跨越海峡和时空的三段同名村故事,呈现了两岸同胞赓续乡愁、共创未来的融合画卷。
全国台湾研究会会长汪毅夫评价:“唐山过台湾”亲像一首歌。“唐山”就是大陆,大陆和台湾拢是我们自己的所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拢么是。居住在海峡两岸的民众定定来、定定去,互助友爱,相分趁食,这个温馨的光景任是“海上的波浪”、政客的阻嚇也改变不了。
《一首签诗》就是一首歌。她如此乖巧,一首歌穿透和联结了海峡两岸,穿透和联结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她如此轻快,讲的是两岸民众同款的做法和想法:抽签求保庇、添丁传香火、号名念故乡,却满满的正能量。
《一首签诗》就是一首诗,她的诗眼是两岸同款的地名。俗语话讲“未生子先号名”,为新生儿号名往往寄托着情感和期盼,即使“取个贱名”为的也是“好好饲大”。两岸同名,“漳浦寮”、“恒春园”之名里有多少情思呀。我想了又想、听了还听!
台湾作家杨渡评价:用年轻的声音,轻快的节奏,现代的语言,轻歌剧的形式,重新诉说从先民移民到现代,再到未来的两岸连结故事,一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情感,一个恒远牵系的血脉。
以过去现在未来,重组“同名村”概念,讲述血脉相连的必然
骨肉天亲、同气连枝。同名村是两岸乡愁的代名词。同名村的故事深刻见证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情永系的生命联结。
数百年来一批又一批先民横渡海峡,跨过“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的黑水沟开垦台湾。经过几个世代的筚路蓝缕,他们将茫茫荒野变成平川膏腴,但他们不忘祖宗社稷、不忘故土恩情,以故里之名为新聚落“定义”,用家乡地名告诉后世子孙回家的路。
该剧策划、导演、编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梁晓蕾介绍说,创作之初就考虑不拘泥于同名村历史窠臼,要努力创造历史感、进行式和展望性的立体故事,让同名村真正“活”起来。她说“我们在思考,同名村不应该只属于过去、属于亟待保护的范畴。我们希望同名村是一个生长的概念,和你、和我,和两岸同胞,尤其是青年朋友产生实实在在的联系。”
在执行“寻找两岸同名村”融媒体项目的过程中,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采集故事、筛选典型,最终落定脚本。该剧从同名村的缘起开篇,讲述了360年前跟随郑成功驱赶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时,在陌生土地取家乡地名的历史故事;和20世纪九十年代台商循着族谱,辗转返回祖地寻根兴业,赓续同名村情缘的温暖故事;以及可以预见的2035年,京台高铁开通,在大陆融合发展的台青将创业发展项目冠以家乡地名,开启两岸交流新画卷的美好期盼。
该剧导演,中国台湾舞台戏剧导演曾慧诚坦言,第一次接触同名村的概念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自己的过去经验里面,其实是不晓得有这些同名村的故事。看到了故事大纲,发现原来同名村可以展现不同的文化连结和文化转译,蛮有趣的。”
云端通力合作,用音乐、戏剧赋能,用广播延续两岸文艺交流
两岸故事,两岸说。为了让同名村的故事更接地气、具有闽台特有的人文温度,身处北京、厦门、泉州、台湾、香港的广播人、音乐人、戏剧人和乡土文化工作者都参与进来,带着对“生长”主题的探索,“云端”讨论交流。
主创们用心地打造时空转变中的细节,以郑成功登台古战船、两岸开放交流初期经第三地周转的两岸飞机航班及未来可期的京台高铁等极具代表性的交通工具来立体呈现三个时代,更好地烘托中国人血液中亘古不变的、赓续千年的血脉意识、乡土情怀。
该剧编剧,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厦门节目制作室制作人刘扬涛以“变与不变”阐释主旨。她说,“我们看到两岸同名村随着时空转换人世沧桑,但同根同心,无论走多远走多久,中国人的血脉意识、乡土情怀都不曾改变,这又是一以贯之的不变的内核。”
“安平,安平,家乡的名”“漳浦,樟普,祖先的根”“恒春,恒春,永恒的春”这几段旋律婉转回环,如同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呼唤,直抵人心。作为创新尝试,广播音乐剧《一首签诗》令人耳目一新。
“音乐是不同文化的润滑剂,可以帮助不同的故事传达不同的感觉。”该剧音乐总监,中国香港资深音乐制作人朱敬然从作品中看到了音乐的更多可能,“在疫情底下,希望大家听到这个故事,能够感受到我们要传达的安慰人心的一份正能量。”
该剧主演,中国台湾音乐剧演员江翊睿表示,“因为疫情,也两年多没到大陆演出了,非常地想念。这次能够借由这部戏,让大陆朋友听到我们的声音。”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祭祖,慎终追远,是两岸同胞延续千年的中华传统。冬至日短,思乡情长,希望借广播音乐剧《一首牵诗》寄托彼此的思念。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两岸 同名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