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创新编史学史讲史机制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实效
文史工作是政协的一项传统、特色工作,在发挥“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宿迁市政协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文史编学讲一体化机制,将传统的文史职能转化为宣传思想工作的新渠道和新平台。
一、 以勤编史丰富思想文化教材。准确把握文史工作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不断拓宽编史思路和途径,严把“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有效发挥资政育人功能。弘扬传统文化,紧扣国家、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组织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精心编撰《运走宿迁》《千年脉动》《皂河古镇》《运河咏叹》“运河文化丛书”,打造大运河宿迁段的文化宝典和宣传名片;系统开展黄河文化研究,编撰以《黄河故道》为代表的“宿迁名片丛书”,展示黄河文化魅力。讲好地方故事,创新“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社会力量”工作机制,编撰《宿迁古建筑》《宿迁古街道》《宿迁古园林》《宿迁古遗迹》“名胜古迹丛书”;对具有8000多年历史的顺山集文化进行挖掘,编撰《江苏文明之根—顺山集文化》,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对地方乡土文化进行梳理,编撰《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艺览宿迁丛书”,提高了地域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先进作用,汇编《宿迁当代乡贤录》《宿迁古代乡贤谱》《宿迁近现代乡贤记》,形成从古至今的“乡贤人物丛书”,特别是把6000多名乡贤嘉德懿行记录下来,起到了“记述一人、团结一片”的效果。五年来,共编撰文史书籍24部、600多万字,打造了量质兼备的史料精品。
二、 以深学史筑牢思想政治基础。把学史作为提升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推动各界人士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大局观、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聚焦“四史”深入学。建立党组会议带头学、常委会议专题学、委员培训分批学、机关干部经常学的多层次常态化学习机制,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政治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协力读书”常态学。在全市政协系统广泛开展“协力读书•香溢宿迁”活动,通过建读书群、设读书房、定读书日、开读书会、晒读书经、评读书奖的“六个一”机制,引导广大委员和机关干部多读史书、精读史书、深读史书,不断提升作用力、思想力和文化力。今年5月,组织市县两级委员开展集中读书日活动,举办5场联组读书会,开展各类读书活动136场次,委员提交心得体会2500余篇。深入群众共同学。发挥委员联系广泛优势,以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联系基层参与为民协商、联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和定点定时定责的委员“三联三定”制度为抓手,完善政协组织委员、委员引导界别群众的工作格局,市县两级1709名政协委员定期深入联系点,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当好党的政策宣传员、思想政治引领者、界别群众贴心人。
三、 以善讲史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强化文史资料以史鉴今、以文化人的时代价值,积极拓展文史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应用渠道,推动文史“活”起来、资源“动”起来。开设讲坛专题讲。依托政协文史人才和平台优势,组织有经验有特长的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开设“文史讲坛”,以讲座、报告会、读书会等形式开展宣传宣讲活动。今年,结合学习党史活动,举办“铭记红色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黄河故道文化研讨会,邀请故道沿线专家学者围绕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开办10多场专题讲座,推动红色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界别活动月”期间,组织委员围绕人民政协与多党合作、宿北大战等主题进行宣讲,从经典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开展“六进”广泛讲。建立文史“六进”机制,不断扩大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我们以市政协编撰的《红色丰碑》这一地方党史读本为鲜活教材,组织了百场读书报告会,三个月时间,政协委员们进校园、进园区、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进党校开展宣讲200多场次、受众10万多人,成为了宿迁党史学习教育和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中的一大特色。开拓渠道持续讲。通过资料展、图片展以及报刊连载、电台连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讲述历史文化,弘扬主旋律。与学校、图书馆、服务窗口等建立常态联系,设立文史资料专柜、文史书籍流动站,定期推送文史读物和《宿迁乡情》杂志,使之成为开展教育教学的生动教材、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同时,推动文史研究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紧密衔接,在市县(区)和有条件的镇村建设乡情馆厅60余个,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人文属性与旅游功能相融合的新阵地。(作者系宿迁市政协主席)
编辑:王亦凡
关键词:文史 文化 机制 宣传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