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统战时讯 民族宗教 非公经济 中央社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党外知识分子 涉疆涉藏

首页>统一战线>民族宗教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桥西社区:以“四抓聚四心”凝聚合力 开创城市社区民族工作新局面

2021年12月29日 14:04  |  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分享到: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桥西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总占地面积0.75平方公里,辖区有5795户居民,常驻人口11850人,其中有朝鲜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193户,711人,占社区总人口的6%左右。

一直以来,桥西社区的民族工作,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以便民利民服务为抓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嵌入式社区环境,以“四抓聚四心”,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凝心聚力,打造共有精神家园。

1

抓思想引领,聚“同心同向”的核心。一是学习教育常态化。将民族方针政策、理论知识、历史文化学习分别纳入党员教育和群众教育重要内容,社区党委每周利用半天时间,通过组织党委成员轮流带学、退休老干部讲学、以会促学等方式开展专题学习,培训社区“两委”成员的同时,邀请社区党员代表、各民族居民代表,驻区单位代表共同参与学习,及时将党的最新的民族政策传达到最基层。二是舆论宣传广泛化。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有效融合,通过条幅、宣传栏、LED显示屏、微信、画报、宣传册等载体,广泛宣传民族知识。设计制作“民族团结知识宣传册”“少数民族工作宣传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工作指导宣传册”“党史故事学习册”“党史发展宣传册”等学习和宣传资料。以“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促和谐”为主题,彩绘了50余米的民族文化展示墙,在居民小区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和民族团结文化大院,让出入小区的各族居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将大团结大融合的民族观念潜移默化厚植到百姓心中。目前,这些阵地已成为居民和小朋友的打卡区域,切实发挥出宣教作用。三是座谈交流深入化。发挥社区“五老”队伍作用,围绕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民族政策理论开展理论交流会,就民族具体业务开展工作座谈,在深化认识上下功夫,在推进工作上见成效。

抓机制保障,聚共居共治的重心。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社区民族工作领导小组,社区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社区民族工作,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群众亲自做工作。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分析当前社区民族工作情况,专题研究具体工作。定岗定责定人,设立民族专干,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落实庭院楼栋的民族工作,把民族工作的网格延伸到辖区各个角落,做到基层民族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民族工作制度》《少数民族双向服务制度》《民族工作例会制度》《座谈联席会议制度》《困难群众帮扶制度》等相关制度,用制度规范管理,提升民族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三是组建工作队伍。健全民族工作网格,创建“三站一队”,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学习加油站、法律咨询服务站、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站和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队。由司法所派驻律师长期提供法律维权帮助,解决居民矛盾纠纷。邀请手工编织讲师定期开展公益大讲堂,与四平市就业服务培训中心和驻区企业商户保持长期联系,成立手工编织工作室,对下岗女工、待业青年、家庭主妇等进行免费培训,提供上岗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将服务少数民族居民工作纳入网格化管理,完善双向服务制度,设立少数民族绿色通道,建立宣传、学习、活动、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化模式,动员组织少数民族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2

抓活动带动,聚交流交融的诚心。一是文体活动悦人心。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之歌、传承筑梦”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以“爱祖国 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吟诵活动。以“君子之交”为主题的满族舞台剧巡演。传承纳兰文化,以“传承文化精髓”开展的原创诗集发行表彰活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欢庆元宵佳节”为主题的亲情慰问活动。组织开展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花式运动展演,健康伴成长”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在居民区和活动室展播弘扬民族团结为主题的观影活动等。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活跃各族居民日常生活,促进各族文化的交流交融。二是亲情服务暖人心。依托社区网格,及时掌握少数民族群众的需求和动态,专人专职专岗登记和记录少数民族群众的诉求,建立相关台账和工作清单,有针对性的进行服务,做到责任到岗、工作到位、联系到户、关系到人。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结合民族习俗和节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促和谐、共发展”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不定期开展少数民族联谊会、访谈会、健康咨询和义诊,走访慰问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对象,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社区基层组织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实行双向服务制度,形成了社区为少数民族对象服务,少数民族对象为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良性循环,营造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形成合力”的良好局面。三是搭建平台聚人心。整合资源,打造民族学习中心和活动中心,购置民族服装、器乐和体育娱乐活动设施,配备党政刊物、民族图书、生活常识、古典名著等书籍。创办桥西社区“益”课堂,利用社区活动室,举办各类讲座、交流会、培训会。成立书法协会、诗词学会、武术协会、模特协会、水兵舞队、拉丁舞队、广场舞队等艺术团体,构建辖区居民学习交流、展示才能、促进沟通、和谐邻里、丰富生活、传承文化的发展平台。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情感、心理等全方面嵌入,打造共有精神家园。

抓典型示范,聚创先创优的恒心。一是评先选优。实行按积分管理办法,通过党员、群众、驻区单位、工商户线上线下宣传、金点子征求意见、诚信服务微信群点赞等方式,评选出党员示范家庭、最美家庭、诚信商户、双向服务示范单位等,并授牌,悬挂在家门口公示表彰。对在居民中表现突出、贡献较大的少数民族居民推选为网格长和居民代表,参与居民议事,为社区的建设和管理谏言献策,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二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立标杆、做示范,带动一班人、影响一层人、激励一群人。诗词学会和书法协会的老师们创作的《圆梦佳吟》《五四精神》《民族精神》等原创诗集在社区广泛传阅;指导社区设计制作了“桥西时讯”专刊、民族工作专刊、建党一百周年专刊成为社区学习的教辅材料;少数民族志愿者自发组建模特队,自编自导自演“满族风韵”,“孔子书简”等服饰文化展演,获得国家、省市等多项荣誉,形成强大的引领力量。三是对标看齐。在共居共管、共建共创、团结和谐社区氛围的影响下,辖区内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以单元、楼栋、庭院为服务阵地,主动认领责任区域和工作任务,自觉支持帮助社区开展环境整治、疫情防控、治安巡逻、帮贫扶困、绿化清雪等各项工作。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族群众自发协助社区开展外地返平人员排查、重点人员隔离监督管控、楼栋内消杀处理等工作,减轻了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积极贡献。营造了典型示范、全员参与、共居共乐、互帮互助、各民族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社会氛围。

(吉林省委统战部供稿)


编辑:朱建华

关键词:社区 民族 工作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