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腾讯风云演讲年会在京举办 问答2022经济大势
12月29日至31日,由腾讯·原子智库主办的“请回答2022·2021腾讯风云演讲年会”在北京开讲,这是风云演讲年会走过的第六个年头,今年延续“请回答”主题,回顾走过的得与失,探讨2022年国际国内经济新趋势。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投资人及创业者出席了年会,并从宏观经济、元宇宙以及大消费等多个维度展开智慧交锋。
疫情防控期间,国内经济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认为,目前国内经济恢复还是不平衡的,外需好于内需、上游产业好于下游产业、大型企业好于小微企业、工业企业好于服务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七大政策组合,在过去的五大政策基础上增加了科技和区域政策,更有利于稳定增长、促进增长。
在经济增速放缓和要素成本提高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数字化转型激活创新生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十四五”时期数字化转型要围绕新基建进行战略谋划,优化数字化的创新生态,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减少选择性政策的“挤出”效应,避免简单以企业规模、盈利状态、专利数量等来设置政策门槛,使创新生态能够不断培育创新型企业,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背景下,经济增长如何破局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表示,预计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达到峰值,之后进入负增长。人口趋势变化意味着需求侧受到冲击,特别是需求侧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将会减弱,因此加强需求侧管理,以促进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将缓解人口变化对消费的抑制效应。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如何完成绿色转型与潜力增长?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双碳目标带来创新和改革机会,可以让更多更具活力的企业替代依赖垄断和保护的企业,成为能源市场的主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有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将找到更大的市场。另外一些以前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很好的光能、风能以及水力等资源,双碳目标为这些地区带来更多的机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面对经济增长存在的下行压力,金融如何才能支持实体经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宏观层面,明年的货币政策会更加积极,对经济增长发挥稳定作用,但是要警惕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造成挤压,这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微观层面,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要素投入型增长,将来要依靠创新驱动型增长,这就要求金融模式能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来激活市场活力,同时还要尽量防范、化解有可能出现的金融新风险。
全球疫情至今已经出现了四个流行高峰,我国疫情常态化防控效果明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保守估计常态化防控策略让我国至少减少了5000万人感染,100万人死亡,保证了中国社会、经济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病毒变异频繁,奥密克戎来势汹汹,现有的数据并不能表明奥密克戎传染性和致病性比Delta更强,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疫苗效果下降。我们只要坚持常态化防控策略不动摇,就一定能够打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保卫战。
针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认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集聚和平衡并不矛盾,随着人口集中趋势向经济集中趋势靠近,中国的人均GDP在地区间的差距也出现缓慢下降态势。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是中国经济在空间上新格局的变化,也是未来的趋势。可以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在人口大量流入,房价又比较高的地方,要增加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同时加强低效利用的工业和商服用地向住宅用地转换,在中心城区建设更多商品房和公租房,破解大城市居住难题。
在宏观圆桌会议上,就如何把脉全球经济走向,抓住下行长周期中的上行机会,投资领域专家展开对话。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认为,疫情过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国际分工从效率转向安全,中国要稳住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就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高端制造业要专精特新,传统制造业要通过数字化的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中国面临海外防通胀货币政策转向和外需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哪些赛道将是投资风向标?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未来几年,由于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发生变化,35岁以下年轻人在整个消费结构中占比会越来越低,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娱乐、体育、美容、游戏行业,赛道会越来越窄,而结婚生子的家庭需求和55岁以上的中老年的保健、医疗、养老、护理等需求,成为中国消费增量主力,可能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全球经济面临大变局的背景下,很多人关注投资中的资产配置再平衡问题。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认为,未来跨国别跨地区的资产配置再平衡,要考虑到国家本币的变化,更多的资源应当向汇率相对比较坚挺的地方去配置。从跨时间角度考虑,未来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是两大重要的核心资产。从跨资产的角度看,中国的金融资产配置需求在上升,老百姓的资产从存款、房地产转向其他金融资产的配置方向,会越来越明显。
如何看待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现阶段不应对房地产投资的观点过于悲观,明年的房地产投资仍然可以实现1%的增速。现在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住有所居,打击的是投机性购买,对首套房和改善房需求还是支持的。
对于今年炙手可热的元宇宙,究竟能给人们带来怎么样的未来?蓝驰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天宇认为,3D、交互、全真等元宇宙关联技术将让远程工作协作场景更逼真,这些技术也为科幻电影,甚至是房子、车子的设计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中国消费总量和结构的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新的机遇?青山资本创始人张野认为,国际关系、疫情和新一代消费者的民族自信带来了“国牌替代”机会,预计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中国品牌在全世界品牌的占比会从5%涨到30%。另外,根据预测数据,2030年独居人口数量或将达到1.5亿-2亿人,不断增长的中国独居人口的消费需求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经济 中国 政策 增长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