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双减”之后:北京石油实验小学一次开设42项非遗体验课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贾宁 通讯员 王洁)一阵阵笑声从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教室中飘出,孩子们正在体验非遗课程。这是今年北京市海淀区开设最多一次非遗体验课,共计42种非遗,全校42个班的近2000名学生参与其中。
做毛猴、学扎染、画京剧脸谱……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学习,沉浸在非遗的世界中,这也是石油实验小学践行“双减”工作的具体举措之一。本学期以来,学校通过开展融合了传统文化知识、美育、劳动教育等内容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内涵。
石油实验小学成立于2011年,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1767名在校学生,108名教师。学校在“为今天更为明天”这一办学理念引领下,提出“活力”文化,形成六维聚能的“活力”大德育体系,构建三层六力的“活力”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活力”教育办学特色。
据学校校长王梅介绍,学校以课程实践为重点,不断推进艺术教育体系化。学校美术(包含书法)学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逐步完善“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发展美术专项特长+增加美术审美体验”的多维育人路径,重塑了“华•美”美术课程体系。
一方面,学校从顶层规划美术课程,围绕课程目标,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加强美育一体化建设。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团队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除国家课程必修美术学习内容之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一年级的面塑、二年级的剪纸、三年级的陶艺、四年级的中国结、五年级的风筝、六年级的秸秆扎刻。
王梅介绍,2021年7月以来,学校加大力度推进“双减”工作,课堂提质和课后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美术团队教师开设“走班式”课程,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打破班级界限,开设重彩油画、原创绘本、卵石画、颖拓、景泰蓝、书法、风筝制作、剪纸、面塑等10类社团,孩子们的美术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从普遍学习到个性发展。学生们在剪纸社团,掌握剪纸知识和技能方法;在景泰蓝社团,学习掐丝等传统的手工技艺,感受到国宝京粹的古朴典雅。美育实践活动作为美术课堂、美术社团的有机补充,不仅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全景式的美育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深受感悟和影响,激活了学生心中的艺术种子。
同时,学校以团队研修为焦点,力推艺术教育最优化。学校成立了美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主管领导,德育主任直接管理美育工作,设有美术教研组,美术教师承担教学、社团、实践活动等工作。学校现有美术教师8人,其区级骨干教师2人,是一支重团结、能担当的优秀教师团队。
未来,结合当下“双减”工作,学校还将进一步推进“减负增效”,努力实现“在审美中育人、在育人中审美,在审美中成长、在成长中审美”的新愿景,推动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再上新台阶。“让学生切实享受到美的教育、美的人生。”校长王梅表示。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学校 开设 课程 学生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