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故宫博物院举办“何以中国”大展

2022年01月29日 13:1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月25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 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展开幕式在故宫文渊阁举行。

本次展览共展出珍贵文物130余件/套,上起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包括石器、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古籍善本、印章等类别(受展厅环境限制,大部分纸质和丝织类文物为复制品),包含何尊、长信宫灯、藏文《四部医典》等声名远播的国宝重器。

展览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以“源”“流”“汇”三个单元,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阐发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源远流长。

同时,此次展览作为故宫博物院2022年开年首场大展,将跨越壬寅年春节、北京冬奥会、清明节等重要节日,延至5月初,为公众奉献一场丰富精彩的文化大餐,并通过以物记事、以事叙史、以史启思,呈上文博工作者们对于“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值此新春之际,本网特刊发此次“何以中国”展览相关策展文章,以飨读者。

何以中国

前言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表现出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

本展览尝试以意象化的表达,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视作一条大河,将文明的起源、传承、发展连为一体,比拟于河水的源、流、汇。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谓“汇”。

本展览依托一条浩丽江河的生动形象,在“源”“流”“汇”三个贯穿一体的单元中,展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第一单元:源

源,水之本也。为雨为露,为泉为渊。

一百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接续努力,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逐渐清晰。

在亿万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先民们象天法祖,开物成务,垦地成田、化兽为畜、聚土作陶、驱牲以牧,共存共生,互通有无,孕育了多元一体的早期文明。

在与自然万物频繁互动中,先民们将对世界的观察、对族群的体认,化金木水土为各式美器,百业俱兴,生作始焉,中华之魂由是发轫。

至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力巨变,生产关系鼎革,历史风云际会,学说百家勃兴,空前的思想激荡与制度探索由此展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民族性格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由是奠基

1. 1 天地之间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文明初萌,天地之间。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三级阶梯西东错落,各个地理单元特征鲜明又内外联通,培养了多元的生业,孕育了文明的特质。

先民们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将思索与感知具象为一件件物品,遂铸羲和之金乌,礼天地以璧琮,定四方于瓦当,见文化于玉龙。而中华文明之河,便在此时涌出第一滴水。

1. 2 生作在兹

多元并进,自给自足。万民息养,生作在兹。中华民族依托华夏大地的丰饶物产,开展以耕织为主的生产实践,建立起相对自给自足又相互交流交织的经济社会结构,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尚礼的思想观念。

在此基础上,中华先民将自然中的资源巧妙运用,展仁德于美玉,藏礼乐于青铜,极工艺于陶火,淬坚毅为剑锋。而中华文明之河,也在这些承载民族特质的器物映照下,奔涌向前,川流不息。

1. 3 启蒙奠基

夏人宏规大起,筑宫室以栋梁。商人粹图成字,存文明之星芒。周人制礼作乐,奏编钟于庙堂。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多韬谋……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

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秦用商君之法,尽七世之烈,终鲸吞六国,混元八表。此后汉承秦制,保一统之基,续先贤之志。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中国,也由此奠定了强大的思想与制度之源,为中华文明之河奔流千载、滈汗万方提供不竭动力。

第二单元:流

流,集多源之水。凭藉涓滴,方成川甽。

中华文明之流,亘古及今,延绵不绝。漫长的岁月中,在域内各民族间的一次次水乳交融里,中华民族的范畴不断发展与丰富。在与域外文明的一次次辉映互鉴下,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倾听了世界。在与自然万物的一次次对话互动中,中华民族不断更新对宇宙的认知、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凝练出天、地、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历经数千载的积淀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步伐日益坚定,流向与时俱新。凭仗历代先贤的智慧、自然造化的瑰丽,中华文明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

共同体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2. 1 血脉相依

中华民族由多民族凝聚而成,血肉相连,唇齿相依。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

羌侯腰缠归义印,灵武黑釉绘牡丹,金鞍白马上京客,躞蹀偏似五陵原。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2. 2 和衷共济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由来已久。汉唐以降,得益于陆上、海上贸易线路的畅通,中华文明同外部文明展开更加广阔的对话。中华文明始终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

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与此同时,从融合西亚造型元素的鲜卑金步摇,到吸收粟特锤揲工艺的唐代六曲花口杯,再到采用中东钴蓝釉料的元代青花瓷,中华文明也以开放的胸襟,广泛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在络绎不绝的交流中获得发展创新的契机与动力。

2. 3 休戚与共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已成。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传统,通过不断拓展对天地的认知,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回报自然丰厚的馈赠。与此同时,也与自然万物建立了深厚情感,将天地之美、和谐之道融入文学、艺术和哲学思考,构建起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美学体系和人文景观。

如今,中华大地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正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的宏伟愿景,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第三单元:汇

汇,拢万流于一处,成百川之渊薮。福泽广布,济世安民。

万载以降,中华文明凭藉以和为贵的平和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终汇成崇民本以固金瓯、惠民生以格万物、聚民智以成典籍的浩荡洪流。这些由

人民创造、为人民享有、被人民传承的精神、技艺与经典,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瑰宝,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3. 1 民本邦宁

煌煌中华,九州万方。厚民生业,本固邦宁。从孔夫子文从周礼,到乾隆帝赐器十供,两千年儒风浩荡。从颜真卿笔锋雄健,刻家门风骨;到土尔扈特归途万里,念乡土情深。洛神睹江山千里,晓丹青有续;右军共太白豪情,慰翰墨长存。尊仁重礼、敬道穆义、家国一体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将各族儿女紧密团结在一起,秉持天下为公之胸怀,凝聚万众一心之伟力,共护万里江山,金瓯永固。

3. 2 格物维新

皇皇天工,以成群萃。技道精微,格物维新。仰观霄汉,收群星于青石;仁心济世,传雪域之明珠。素魂秀骨,江南榫卯风雅;巨匠精艺,京城样式雷传奇。在对技艺的推敲、对规律的总结、对民生的眷念中,中华民族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与创造伟力。四大发明,耕作蚕织,制瓷铸铁,建筑园林,茶叶医药,天文地理……各项科学技术成就,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尽精微以求新知、致广大以惠亿民的探索精神

3. 3 汇流澄鉴

穆穆风雅,金声玉振。经史子集,汇流澄鉴。

五千年中国智慧,文脉绵延,诗墨犹香。银钩交互,刻千秋经义。石壁靡尘,存万世之师。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文华尽汇,乃成《四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结语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晨禹迹而暮朝歌,泽丰镐而卫河洛。取九原之殊勇,舞南越之金戈。融南北之血脉,混东西为一科。

“何以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之永恒命题。

展厅之内,重器凝九州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精工绝艺,融通中外。天地造化,入我胸怀。此即万千年以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

展厅之外,国家强大坚毅,社会生机勃勃,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幸福安康,此即百余年来,无数志士先驱以青春、汗水、生命与信仰砥砺铸就之答案。

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值此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我辈更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后世中华子孙留下“何以中国”的时代答案。

当后人回望我们的事业时,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的成就,满怀自豪地说出:“这,就是中国!”


编辑:陈姝延

关键词:文明 中华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