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2冬奥之约>“玉”见冬奥
“玉”见冬奥丨“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北京冬奥会最大遗产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12日电(记者 徐金玉)“北京冬奥会最大的遗产成果,是实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在日前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举行的每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部部长刘玉民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从冬奥会申办到成功举办之前的2021年的10月,参加过冰雪运动的全国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了24%,“3亿人上冰雪”这个申办时期的承诺已经实现。
不仅如此,北京冬奥会还创作了诸多的遗产成果。比如,最大程度地使用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创造了新的“双奥遗产”,像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和五棵松体育中心等,新增或者优化了原有设施和制冰设施,把原来夏季的体育的功能扩展到了冬季的体育功能,能使这两项功能并存,极大地提升了场馆的适用性。
“北京冬奥会同时践行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传承了自然的建设理念。” 刘玉民介绍,北京冬奥会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场馆,9块冰面都使用了环保型的制冷系统和环保型的制冷剂。针对雪上的场馆,也研究制定了北京、河北和天津地区的绿色雪上运动场馆的评价标准,这也是北京冬奥会的一项重要遗产,是北京冬奥会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一项重要贡献。
在道路、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下,各赛区所在的地区发展也达到了极大提升。正因如此,带动工业遗产的复兴和主办城市的全面发展亦成为冬奥会的重要遗产。“比如,像张家口赛区在冬奥会申办之前,每年的滑雪的人口大概在20万人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了200万人。这些场馆设施的建设,也为这个地区将来开展群众性冬季体育活动或举办国际性比赛,提供了好的场所。”刘玉民说。北京冬奥会所有的场馆在建设之初,已同时考虑了赛后使用和赛后遗产的双重要求,并制定了相应计划。
“筹办冬奥会近7年,我们还形成了体育文化方面和人才方面的遗产,比如说成立了农民的滑雪队,开展了北京市青少年俱乐部联赛,连续7年举办了全国大众的冰雪季活动等,使得中国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在场馆中得到相互融合。我们还同时培养了一大批场馆设计、运行维护、建设的专家。”刘玉民在现场还向大家“安利”了一项内容,“11日,我们通过北京冬奥会官方网站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集(2022)》,在这个报告集里收录了44个遗产故事,总结提炼了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区域协同、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包容性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亮点成果,希望大家可以下载观看。”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