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两位委员晒“实事”
——陕西省渭南市政协委员工作室架起“民心桥”
严冬的清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鹏程老年公寓,大玲和小玲抡起扫帚扫着地上的尘土。间歇中,两人聊起了“渭事微协商”。
“渭事微协商”是2021年渭南市政协倡导委员履职的一种新方式,就是通过小微协商会,为群众服务,给群众办事。大玲、小玲都是市政协委员,也是一对好朋友。
年长的是大玲,实名张小玲,从事养老事业,是张小玲委员工作室负责人。高个子的是小玲,名叫张晓玲,资深媒体人,是张晓玲委员工作室负责人。因为两个人名同音,委员们便以大玲和小玲称呼她们。
小玲先开口:“这一年来,你们工作室办了多少实事?”
大玲:“37件。你们呢?”
小玲:“300多件。”大玲:“咋那么多?”
小玲:“我们人多。”
大玲:“也是,我们7个人,你们35个人。人多力量大!”
两个人聊着聊着,就聊到民生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涉及营商环境,是这样督办的;对于社情民意,又是如何推进的……
大玲:“谁有困难,只要咱看到,能帮上,就想方设法去帮。农民工杨正松、雄士鹏找到工作室,说是在南塬盖楼,4年了,33万元工资拿不到手。我们通过临渭区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帮他们要了回来。”
小玲:“杜桥街道盈田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打有浅水井,但饮水安全是个问题。我们通过多次协商,推动市城投集团、自来水公司、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等部门,筹资100多万元改造饮水管网,解决500多户居民吃水问题。”
大玲:“记得不,咱们去秦岭山区送温暖时,刘红民家生活困难。现在我把他安排到了我们企业上班,管吃管住,一个月工资2500元。我还有个想法,把他父母接来,在企业看门,这样一家人就能在一起了。”
小玲:“前阵子下雨,临渭区官道镇蒲家村出现倒灌现象,突然被水包围,我赶紧联系村上、镇上和渭北排灌工程管理处,大家形成合力,排水除险、清淤开挖,打通排碱渠,修复水毁涵管桥两座。通车那天,村民高兴地称其为‘民心桥’,还不停地称赞咱政协。”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聊着“渭事微协商”,晒着“我为群众办实事”。大玲2021年一开年就定下目标任务,1个月解决两个问题,开展3次活动,如今已超额完成。小玲成功探索出“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让履职更有力量。
记者了解到,从2020年底到2021年,市政协先后成立40个委员工作室,做到了委员全覆盖,让委员工作室成为政协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成功架起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编辑:李京
关键词:小玲 委员 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