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中外媒体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20日电(记者 齐波)2月19日,由2022北京新闻中心主办了“双奥之城新气象——2022中外媒体北京行”城市形象采访活动,来自柬埔寨等国家的42家媒体50余名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参访五河交汇处、大运河森林公园、北京国际财富中心、张家湾设计小镇,在百里长安街东端、千年大运河北首,感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崭新面貌。
城市副中心之行的首站,来到了运河商务区新光大中心。“副中心规划建设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一是突出建设三个示范区的战略定位,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二是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规划空间结构,搭好城市框架。三是营造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四是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中心规划处处长李伟告诉记者。
据经运河商务区管委会主任林正航介绍,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坚持高起点规划建设,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突出“低碳环保、以人为本、一体化设计、建筑亲水性”四个特点,对打造副中心水岸经济名片、发展运河夜间经济、树立通州城市品牌具有重大意义。截至2021年底,运河商务区已有注册企业15863家,到“十四五”末,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核心启动区将完成建设,预计将集聚财富管理机构超过150家,绿色金融机构超过5家,金融科技企业超过110家,力争在2025年建成“总部经济”“财富管理”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逐步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项目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五河交汇处到国家4A级景区大运河森林公园,通州区聚焦大运河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预计2025年全面建成大运河国家5A级景区,并实现大运河和环球主题公园水上连通,将城市副中心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大运河森林公园工作人员王轩告诉记者,作为北京市首个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总建设面积10700亩,其中水面面积约2500亩,绿化面积约8200亩,秉承“以绿为体,以水为魂,林水相依”的设计理念,形成了“一河、两岸、六园、十八景”的整体布局,成为市民朋友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先造林、后造城,通州区正在加快构建大尺度绿色空间,大尺度建绿、大密度增绿,突出“蓝绿交织”建设理念,打造北京平原地区首个森林城市,通过大面积植绿、大尺度造林,目前通州区森林面积已达46.83万亩,森林覆盖率3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31平方米,居住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46%,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1.02%。预计到“十四五”末,通州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5%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大运河以西,六环路以东,副中心三大特色小镇之一张家湾设计小镇就坐落在此。小镇原为通州第一个工业园区,现已蜕变成为副中心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区。而小镇的重要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时也承担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赛区场馆建设的主要设计,采访过程中,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智慧化建筑设计、人性化办公体验令中外媒体耳目一新。
在“首设院”屏幕区,中外记者听取了北京建院参与冬奥项目的设计介绍,包括国家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国家游泳中心、首都体育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五棵松体育中心等场馆,都体现了北京建院的设计智慧和理念,展现了设计团队为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尝试。在第七建筑设计院院长、未来设计院执行院长刘淼的工作间里,记者朋友们近距离接触并感受北京建院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主媒体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节俭、绿色、可持续、智慧的设计理念,而这些理念也同样体现在集科技未来和绿色发展于一体的设计小镇之内。
除了办公场景现代化,小镇也将为市民提供科技与美食相结合的全新体验。园区内的咖啡厅就是材料设计创新设计的展示样板间,整个空间硬装及软装均使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混凝土材料,出自老牌混凝土品牌北京榆构集团。从墙砖到座椅再到灯具,展现的是工业设计与材质的创新,更是传统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副中心始终保持生机勃发的良好势头,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将规划蓝图变现实。今年是北京冬奥之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也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综合承载能力建设,有序承接核心区产业疏解,统筹推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吸引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创新生态,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活力,增强区域产业黏性,努力开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城市 副中心 设计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