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公益人物
高原上,有台不熄的放映机
——记服务农牧民的电影放映员许国强
许国强正在写为群众放映电影的计划(受访者供图)
34年间跋涉20余万公里,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他风雨无阻地穿梭于青藏高原上的村落之间,义务放映电影7800余场,为农牧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34年,7800场电影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铁盖乡吾雷村,雨水节气过后,拂在脸上的风更多了些春的气息。
“开春了,天气慢慢转暖,把放映机拾掇好,随时准备出发,乡亲们等着我放电影呢!”午饭后的艳阳下,早就待不住了的许国强和妻子马玉梅抬出前阵子“冬眠”的电影放映机,一遍遍调试擦净。他年前进了几部好片子,心里想着乡亲们保准喜欢,哪个村子什么时间放映哪部电影,也开始逐一计划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中,待到夜色如墨,一束从放映机里打出的亮光,瞬间让人头攒动的广场鸦雀无声,每双眼睛都被光影“钉”在了幕布上……在放映员这条路上寒来暑往走过34载,这一幕极具中国特色的公益惠民电影放映场景,54岁的许国强习以为常,可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一如既往。
许国强说:“越是偏远的地方,就越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我的责任,就是要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电影路,让农牧区群众感受到电影文化的魅力。”
1988年,许国强20岁出头。有一天,在去县城打工的路上巧遇曾经的一位老师,热心地给他介绍了一份共和县电影院的工作。机会来之不易,许国强格外珍惜。为了尽快熟悉放映流程,好学的他每天跟着专业放映员观察、学习,打扫影院、擦拭椅子,只要有活儿总是抢着干。
不久后,共和县电影公司安排他到农村牧区为群众义务放映电影。许国强没有犹豫,拿出手里的积蓄和储存的粮食,一部放映机、一头小毛驴、一辆架子车作为交通工具,沿着高原坑坑洼洼的小道,开始了到农牧区放映电影的生活。
放电影,在城市人眼里可能是个很安逸甚至是享受的工作,可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区,这份差事的艰难程度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带着6部胶片电影、一部放映机、一台发电机以及燃油等400多斤的设备。一趟下来,别说自己,牲口也时常累瘫。”许国强坦言。村与村之间,有的相隔几十公里,有的上百公里,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常常需要翻山越岭、蹚水过河。
可就算再苦、再难,放映电影的脚步不能停。“路的那头,是一群人的翘首以盼。”许国强说。
从1988年到2022年,许国强奔波20多万公里,义务为农牧民放映电影7800余场,服务观众40多万人次。
“如果有一天晚上不放电影,我就感觉心里很急,坐不住。”许国强告诉记者,每次放映完,乡亲们都盼着他下次能多带点儿影片,“正是人们的热情与期待,让我愈发感受到,为农牧民放电影是最大的幸福。”
高原上,夫妇俩用双脚丈量出精彩人生
放映电影虽说是“苦日子”,憨厚朴实的许国强却从中收获了一份甜蜜。
1990年的一个傍晚,像往常一样架好机器准备放映,突然,一把热乎乎的炒豆从身后塞了过来,许国强扭头一看,是一位扎着长辫子的姑娘——她,就是马玉梅。
不久后,两个人共同撑起一块银幕,共和县有了一对家喻户晓的“夫妻放映员”。
走在电影放映的道路上,从最初的架子车,到后来的摩托车、面包车,许国强告诉记者,30余年遇到过不少危险,却从不曾辜负农牧民的期待,“感谢妻子温情而长久的陪伴与支持,不然我或许坚持不到现在。”
“一般都是我架设机器幕布,她负责摆好板凳、挂起横幅。有时,为了让大家在好季节看到更多好电影,我们也经常分头行动……”没等许国强说完,妻子马玉梅接过了话茬:“1998年,他在放映的路上,机器车子全被洪水冲走,一个人死里逃生。现在出去放映,我放不下心,尽量都跟着。”
2009年端午节,夫妻俩放弃了与家人团聚过节的机会,到离家几十公里外的共和县龙羊峡镇阿乙亥村为村民放映电影。深夜回家路上突遭暴雨,山洪冲断了公路,放映机也被卷入洪水。许国强跳入洪水中想把放映机抢捞上来,可是洪水太大,机器没有捞着,自己也差一点被洪水卷走,幸好被路人救起。
“后来,县政府和爱心企业为了支持我们继续放映电影,重新购买了1台数字放映机,还配备了1辆三轮摩托车。”许国强告诉记者,这份温暖让他和妻子难过之余颇为感动,也坚定了心中的信念——当好义务放映员,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放映更多好看的电影。
但提及曾经夜宿草原的一次经历,夫妻俩至今感到后怕。
“那天放完电影返回途中,夜深看不清路,就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躺在草地上,突然听到一声狼嚎,掀开帘子,只见不远处是一只孤狼。我用力摇动手电筒,朝狼的方向大声喊叫,直到把狼吓走。”许国强说,整整一夜,他和妻子都没有合一下眼,一直等到天亮。
“如今国家把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前,节省了赶路的时间,放映电影很少再像从前那样风餐露宿了。”许国强笑着说。
“只要还有人看,就会一直放映下去”
30余年的放映生涯,当年的“小许夫妻”成了如今的“老许老马”。
最初的小毛驴变成了三轮摩托车,再到小汽车;放映地点从当年的尕土房、晾麦场,改到了如今的村广场、活动中心;曾经的胶片电影变为如今的数字电影,一个移动硬盘、一张电影解码卡、一架投影仪,轻轻摁下播放键,各种精彩的电影就呈现在农牧民眼前……
这些发生在许国强电影放映道路上的改变,也见证了青海省的发展变迁。
“现在,修了路、通了电,村里还建起了活动室、篮球场、文化广场,再也不用背发电机和燃油,也不用在露天放映电影。幕布一放下来,农牧民群众很兴奋,乡村的夜晚就热闹了。”许国强告诉记者,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他和妻子与时俱进,改变工作方式,针对老幼年龄段引进了一批喜闻乐见的影片,尤其是《我和我的祖国》等电影,很受欢迎。
到村里放映电影时,他们也经常播放一些交通安全、生态保护、科学养殖、消防安全等方面的宣传片,向大家普及相关知识。
长年累月在外放映电影,许国强的脸被草原上的风雪吹红,长久站立使得腰腿时常不适,妻子也患上关节炎、颈椎病等疾病。这些辛苦付出背后的隐痛,虽然他们很少提及,但都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有时,看完电影,村民们会给许国强的暖瓶里灌满热茶,还给他们夫妇俩送来热馒头和香喷喷的韭菜馍馍。
一份份热情汇聚在一起,让许国强和马玉梅的电影放映之路满是暖暖的人情味儿。
30多年来,这对“夫妻放映员”足迹遍布共和县山山水水,送电影进农村、进牧区、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电影放映“专车”被放映设备占得满满当当,车身上斑驳的漆皮诉说着颠簸的旅程与往日的时光。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夫妻俩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用光影点亮草原的夜空。
“青海省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这些荣誉,是许国强和妻子长年坚守的回报。从来没有过任何抱怨与退缩的想法,他们把群众看到电影后的那种喜悦和兴奋,当成对自己最高的奖赏。
“只要还有人看电影,我们就会一直放映下去。”这句话,是许国强光影变幻中的承诺,更是他和妻子始终未变的初心。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电影 放映 许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