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张惠娟)“基础教育领域的工程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缺少顶层整体设计,缺少课程体系安排,还没有建立起与大学‘新工科’贯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去年委员通道上因“好的教育”的演说而成为“网红校长”的全国政协委员唐江澎今年将关注的视角具体到未来大国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他呼吁从普通高中开始就加强工程教育,构建工程引领人才贯通培养体系。
“统计显示,当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工程师总体合格程度在全球相对靠后。”究其原因,唐江澎分析出两点:一方面,高校工程教育内容仍以传统工程领域为主,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空天深海等工程科技领域学科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学生整体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工程技术、工程科技课程教育,缺少基本的工程兴趣、习惯和工程素养,这也制约着我国工程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在唐江澎看来,近年来,新工科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在教育部部署指导下,各高校针对新兴产业领域,建立新的工程专业,组建未来技术学院,全面推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但是,普高普遍缺少工程技术教育专业教学环境,没有科学类课程理化生实验室那样的设施设备。 “以高中课程体系的为例,88个必修课学分里,人文方向课程占39%,科学类课程占25%,体育、综合实践等占29%,真正的技术课程仅占7%。新高考模式的选择性必修学分中,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占比也明显偏低。”这让唐江澎颇为忧心。
为此,唐江澎建议,应重视工程教育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情怀。“工程教育是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教育,在一个人心智走向成熟、发现自我、形成兴趣的高中阶段,将工程科技教育前移,对激发学生工程科技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和工程科技素养,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工程师、工程科技专家和工程引领人才,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工程教育离不开系统的课程建设。唐江澎建议,在中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框架内,探索建立高中工程教育课程的基本体系,研制课程标准,研究“理化生+工程”的工程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体系,开发配套教材,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课程资源包。创新“新工科”强基计划人才选拔方式,建立高中、高校卓越工程师和领军工程科技专家贯通培养的模式机制,在高中阶段发现、培育工程类拔尖创新人才,在高校课程学习中进行专门化培养。
此外,他还建议推动工程教育课程实验,研制工程教育学习环境建设标准。确定“中国高中工程教育实验学校”,合作开展高中工程教育实践,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新范式。探索工程学习环境的创设,明确其基本样态和功能配置标准,建设专业化、精致化的高中工程教育场景,形成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面向全国推广,发挥示范引领。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立工程类师资孵化、培育机制,形成资源共享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