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王金晶)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现实生活中的市侩、低俗、恶俗等现象在网络上常常出现,有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影视、电子游戏、网络直播等网络娱乐文化,精神变得虚无,理想信念丧失,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有些网络上宣扬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封建迷信等小众文化,往往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全国政协委员陈德列数了网络环境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德认为,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网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网络监管力度不足,网站责任制度不够完善,学校有关网络素养教育不到位等。
陈德建议,健全网络法律规范,加强网络环境监管。遏制网络上的负面影响,急需健全网络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网络消极文化的评判标准、进一步明晰低俗内容的界定标准,这样有利于执法者依法严厉查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避免“擦边球”行为成为“漏网之鱼”。还要建立网络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由政府相关部门整合社会力量,建立网络监督组织,及时发现网络中负面信息,及时进行查封屏蔽。提高网民政治道德素养,提高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大对群众监管举报的奖励,使消极文化始终处于广大网民的监督之下而无法存身。
陈德提出,要完善网站责任制度,提高过滤封堵技术;倡导网络文化建设,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在技术手段的辅助下,通过青少年网络素养的提升,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对网络消极文化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