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杨岚)“目前,我国内地已上市疫苗44种,以国产疫苗为主。香港和澳门地区已上市的疫苗分别为38种和25种,均为进口疫苗,且多用联合疫苗及创新技术疫苗。三地免疫接种程序不同,对跨地区婴幼儿、学龄儿童影响尤为显著。”全国政协委员翟美卿谈到,小小疫苗反映的是“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种免疫策略和疫苗监管体系”的现状。
根据“湾区社保通”的数据,目前港澳居民参加内地社保的人数近30万人。在粤长期工作和居住的港澳居民达53.8万人。2019年深圳边检总站出入境2.4亿人次。在湾区融合发展中,免疫接种却成了在粤工作生活的香港澳门居民的“烦恼”。
“我在调研中发现,因为三地疫苗接种的差异,导致孩子在港澳打完针,回广东省上学,学校不认的情况出现。此外,年满65岁的老人可以在香港免费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但在内地集中却需要自费。跨区接种疫苗衔接问题,跨区接种疫苗不同步、续种补种安排等问题,给居民在大湾区内跨区流动带来了不便。”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红说。
“疫苗虽小,却是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翟美卿谈到,“尽管内地疫苗接种服务便利,由于港澳地区疫苗种类较多,联合疫苗运用广泛,具有减少接种次数、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等优势,使得仍然有71.4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回到港澳接种疫苗。如果大湾区能够在为居民提供疫苗便利化接种服务方面先行先试,我想客观上能促进和完善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
全国政协委员陈海佳则认为,疫苗产业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特点,疫苗产业发展是“健康广东”建设与广东省未来产业发展的交汇点。如果能够通过引进创新带动地区疫苗及相关产业发展,使其具有独特的潜力和发展优势,将会从不同方面快速提升大湾区疫苗的产业水平。
对此,陈海佳建议,借鉴《港澳药械通》政策,或将疫苗尤其是创新性疫苗纳入到“药械通”中;推动创新疫苗数据积累,挖掘创新、优质疫苗纳入免疫规划机会潜力;加大疫苗创新研发的基础科研投入,综合三地人才与研发技术优势,组建并扶持粤港澳疫苗联合实验室;发挥区域优势,引进创新疫苗技术,本土化生产。
翟美卿呼吁,在湾区内优先引入涵盖我国免疫规划疫苗的联合疫苗以及预防重大传染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疫苗。本着“统筹兼顾、分步推进”原则为居民提供免疫接种便利服务,增强大湾区内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整体防控能力。此外,优先引入多联疫苗、多价疫苗,促进内地疫苗企业研发创新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