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友好界委员建议: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

2022年03月07日 19:0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刘喜梅)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中华文明灿烂久远,然而近代以来,我国珍贵文物流失十分严重。

“虽然我国近年建立的打击追缴走私文物联合机制遏制了盗墓走私的猖獗势头,但对1840年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争掠夺等非法手段而流失海外的大量珍贵文物,追索鲜有成果。”对外友好界别小组委员告诉记者,在对外友好界委员多次调研和交流后,本着上不负祖先、下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逐步完善海外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提案》。

对于提案相关内容,对外友好界全国政协委员孔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文物的追索首先应有完善的法治保障。“建议在《文物保护法》中增加追索流失文物条款,明确追索主体和职责。对于历史上非法出境的文物,声明国家保留追回的权利。对被盗考古类文物的流失,应明确此类文物属国家所有,便于有效利用国际法机制展开追索。同时,还应修订文物出入境等相关制度,做到既管住文物的非法流出,也管住外国文物的非法流入。”孔泉说。

在完善法治保障的同时,孔泉建议,还应构建国际法理体系和行动纲领,同所有文物流失国合作,从道义和法理上驳斥所谓“文物国际主义”的虚伪。

“除此之外,尤其是要着眼长远,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追索事业。”孔泉介绍,文物是属于国家的、民族的,因此文物追索也需要全民、全社会行动。

“但目前,我国民众对流失文物的了解甚少,对文物追索的认知度也不高,因而需要重视提高我国民众对流失文物的普及性认识,既要有对流失文物复杂历史背景的全局意识,也要有强烈的依法追索意识。”对于流失文物的全民追索,孔泉建议,建立历史流失文物互动网站,吸引并指导民众通过图片定位制作中华文物全球足迹图,也包括旧图新景对比或将散落各地的文物碎块成拼图,如洛阳龙门的无头佛身,接上日本博物馆所藏佛首。通过民众的持续积极参与,增强民众意识和民族自豪,形成流失珍贵文物的综合数据库,为流失文物追索体系和机制的不断完善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