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 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部分住青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如何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纷纷建言献策。
面对青海在清洁能源发展中存在开发与资源储量不匹配、绿电消纳问题突出、电源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刘同德建议,支持青海第二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建设,支持青海省建设先进储能技术国家级创新平台,将青海省列为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以黄河上游梯级电站作为稳定配套电源,已建成全国乃至世界首条100%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线“青豫直流”并投入运行,“绿色电力”外送前景广阔。全国政协委员仁青安杰认为,海南州若能够新增两条特高压输电通道,与现有青豫直流形成3条外送通道,在青藏高原打造“绿电三江源”,有利于充分发掘青海省清洁能源潜力,为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源源不断供应清洁电力。他建议将“绿电三江源”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在相关产业布局、基地建设、政策推动等方面大力给予帮助支持。
“湿地是目前公认的全球最大的碳库,是重要的储碳和吸碳器,是气候变化的缓冲器。”全国政协委员杜德志认为,保护三江源湿地,研究其碳储量、固碳潜力及碳释放机理等高寒湿地碳循环原理,既可以为三江源湿地的科学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科学技术支撑,又可以为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构建提供科研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全面推进“双碳”战略探索新的实践途径。他建议,将三江源地区高寒湿地碳循环基础研究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予以重点资助、长期支持、联合攻关。
全国政协委员马海军建议从促进产业发展、促进绿能消纳,体现绿电价值、推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快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多能互补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结合各省资源禀赋,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
“青海省经济规模总量小,用电需求增速趋缓,本地消纳能力有限,可再生能源基地开发依赖于大规模外送消纳。”李青委员坦言,目前,受制于电力消纳,青海省光伏开发规模仅占可开发量的0.45%,占全国光伏装机的6%,巨大能源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与将清洁能源培育成为青海特色支柱产业差距较大,她建议进一步加大支持青海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外送通道建设。(王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