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江泽飞:将“两癌”筛查纳入医保 助推乳腺癌5年生存率提升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李木元 付振强)2021年的3月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起全球应对乳腺癌倡议,预计到2040年,每年将乳腺癌死亡率降低2.5%,将挽救250万人的生命。“乳腺癌是我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癌症。早期筛查是及时发现乳腺癌,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全国两会期间,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呼吁,尽快将“两癌”筛查纳入医保,早筛、早诊、早治,提高我国乳腺癌5年生存率。
早筛对于提升乳腺癌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肿瘤。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江泽飞教授表示,据2020年数据统计,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中国每年大约新增乳腺癌患者42万人,因此乳腺癌防治亟须引起高度关注。
我国对乳腺癌的临床研究开始时间比较滞后,20年前基本上没有什么研究。2000年之后,我国乳腺癌医生参加的研究项目越来越多,引进了国际指南,也有了自己的行业指南和临床研究。江泽飞教授介绍,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大型医院、专科医院的乳腺癌诊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已相差无几,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三甲医院早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跟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一致。
“但是我国地域广泛,经济发展不平衡,尽管国家医保实现了广覆盖,但各地落实情况不太一样,报销额度也不太一样,所以乳腺癌的治疗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同时由于管理水平和理念的原因,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乳腺癌的诊疗也不一定完全能做到一体化和同质化。” 江泽飞表示。
江泽飞认为, 我国乳腺癌治愈率的提高,除了源于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主要靠早筛,早期发现,治愈率会更高一些。我国于2009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妇女中开展“两癌”筛查项目,对于提高乳腺癌治愈率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一方面发现了很多早期病人,另一方面对公众也是一种教育,更多女性开始关注乳腺健康。
今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宫颈癌筛查工作方案》和《乳腺癌筛查工作方案》,筛查对象由农村适龄妇女扩大为城乡适龄妇女,服务对象为35-64 周岁妇女,优先保障农村妇女、城镇低保妇女。
“这个政策很好,有助于更多女性早期发现乳腺癌。”江泽飞表示,应将“两癌”筛查纳入医保,惠及更多女性。很多患者早期可以治愈,一年之内花费可能会有10万、20万元,但能延长20年甚至50年的生命,而晚期患者延长一个月的花费可能就要几万元,这个价值完全不一样。所以希望“两癌”筛查能尽早纳入医保,政府在资源、资金投入方面前移,降低医疗负担。
年轻化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低龄化”
大部分人认为,乳腺癌是中老年妇女的“健康杀手”。可现实生活中,乳腺癌患者就在我们身边,年轻女性也存在发病的“胸”险。
从临床来看,年轻的乳腺癌患者确实比以前多了。不过,江泽飞表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女性的就诊率相对较高。特别是基于晚婚、晚育导致乳腺癌发病率数量增加的事实,各个年龄段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对保乳、生育等需求提高,导致部分女性在就诊初期就被筛出。这里有健康意识提升的因素,同时也由于早期筛查的逐步普及,早发现的多了,“看起来城市女性患者年轻化了,但并不见得一定就是乳腺癌低龄化。”
不过,江泽飞也表示,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平均年龄在50-54岁,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55-59岁,应该说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更年轻,这也意味着对自身、对家庭包括对社会造成的负担更重。“50-54的女性还没有退休,上有老下有小,一旦确诊为晚期,带来的损失是很大的。”
恰当选用新药 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乳腺癌患者很难治愈,只能用药物维持和延长生命,并且越往后花费越大。”江泽飞表示,毕竟不是所有的癌症都能治愈,从医学上看,假设病人50岁时不幸患上乳腺癌,且有30年的生存期,55岁病情又复发,那她将面临20-30年治疗的痛苦和折磨。但如果患病后复发期往后推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回归到家庭和社会。
江泽飞介绍,我国乳腺癌患者中HR+,HER2-乳腺癌患者占到了70%,这是一个巨大的人群,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42万例,乘以70%,差不多有近30万例。这个人群总体的特征,是激素依赖型的,所以控制激素水平,即通过内分泌治疗,是能达到治疗效果的。 这类患者具有发展慢、治疗时间长的特点,内分泌治疗的疗程可能达到5年、10年甚至15年。 “高危晚期患者复发风险主要在3-5年,可以选择新型靶向药物阿贝西利片,在常规内分泌治疗基础上前2年进行强化治疗,可以降低3-5年内的高复发风险。这就需要患者在治疗上要细心和耐心。”
“新药在我国上市获批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实现药物在乳腺癌早期阶段使用,可以降低复发风险、争取更好的治愈机会。”江泽飞还表示,此类内分泌的药物大部分都是口服,特别适合患者居家治疗。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也可减少患者到访医院的次数。另外,纳入医保后价格大幅下降,也为患者节省了大量费用。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乳腺癌 患者 江泽 泽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