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王志雄:关于今春疫后复工、复产的特点与应对

2022年05月03日 16:5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 王志雄


与2020年新冠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初次疫后复工、复产的情况相比较,今年春季这波疫情疫后恢复经济的需求、难度和环境有所不同,需要在运用常规性政策措施和以往工作经验的同时,因时、因事制宜,加大力度与速度,更有针对性地应对。

第一,此波疫情疫后恢复经济所面临的不同情况。

一是疫情对经济影响程度不同。虽然目前城市封控的时⻓与2020年春的情况较为接近,但是封控的城市更多,经济影响更大。仅以同被控的上海市相对武汉市而言,前者的人口、GDP和财政贡献都是后者的数倍;更需关注的是上海的一些关键产业如电子芯片、航空航天、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品和技术,关系到全国相关中、下游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上海还是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三⻆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和“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等国家战略的⻰头和重要节点。因此,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超过以往,冲击较大,要求对于疫后复产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也必须大于以往。

二是疫后外部经济环境不同。与2020年初次新冠疫情的疫后经济恢复环 境比较,当时的情况是国内疫情控制⻅效,产业快速恢复;而国际疫情蔓延、失控,产业趋于停摆,因此我国疫后经济复苏恰逢机会,出口率先拉动。而这一波的情况是国内疫情平抑尚待时日,但国际疫情已经趋缓,经济开始复苏,时至目前,已经出现订单、产业转移他国的端倪。因此,要求本次疫后的复工、复产的速度和政策措施的针对性与力度,必须快于和强于以往。

三是疫情对于一些产业冲击的累积、延伸效应不同。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服务业中的餐饮,旅游、演艺、展示等行业和广大中、小微企业屡受冲击,依靠政府支持和努力自救得以维持,但是其又遇此波疫情的⻓期和强力影响,已难以为继。由于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占GDP的比重或提供就业岗位的比重都较大,也是拉动消费的主要载体,需要给于更大力度的公共财政支持,以维持生存和发展。

四是疫情对生产要素和市场营运流动、畅通的影响与冲击程度不同。由于本次疫情的传播速度和疫发区域与以往不同,各区域之间的跨域封控力度相对更严,人、物难流,一城一域单独复工复产的难度很大;尤其对于占我国经济比重较大的⻓三⻆地区,位处此波疫情发生和防控的中心,其生产要素流动和市场营运顺畅与否关乎区域和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因此需要在巩固抗疫的同时,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其供销、营运渠道的畅通。

五是疫情所处的国内工作任务、环境不同。此波疫后恢复的阶段也是各地党政换届前夕,任务繁重、人事变化,需要强化工作制度、机制,确保疫后恢复经济工作求真务实,不断不乱,迅速到位。

第二,关于今春疫后复产、复市,有如下政策建议。

一是对此波疫后恢复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原则充分重视,这波疫情的经济影响不同以往,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性,须予充分重视;二是疫防为先,所有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都以巩固防疫成果为前提,讲求科学和效率;三是突出重点,梳理出需优先或重点保障的产业或行业,集中资源,率先保障、纾困,以点带面;四是精准务实,力求针对主要矛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五是狠抓落实,快速全面实施,完善岗位责任、绩效反馈和问责机制。

二是加大供给的力度,以复苏和激发企业的活力与动力。

针对此波疫情对经济影响冲击较大的情况,需相应加大资金救助和供给的力度予以支持。

一方面,对因受疫情影响停止营业而出现无收入或者入不敷出的中小微企业,应加大财政、信贷纾困力度,按其疫情期间实际支付的员工工资给予30~50%的财政补助,或者酌情减免企业同期缴纳的社保公积金;对其到期贷款给予展期半年以上还款的支持;对其新增流动资金贷款,给予降低贷款⻔槛的支持;对其复产后当年缴纳的税收给予适当减免。

另一方面,对于疫情期间尚有营收的困难企业,应加大和及时落实税收减免、贷款供应和到期贷款展期的政策支持。

三是及时梳理出重点产业和濒危行业,优先予以保障与救助,以巩固战略产业和参与国际分工,拯救难以为继的行业。针对此波疫情后外部形势变化对国际产业分布和我国战略性产业的影响,以及疫情对部分行业累积冲击影响的显现,需及时疏理出需要优先保障或救助的重点产业与濒危行业,抓紧和大力给予支持。如对于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生保障等的重点企业,应优先保障其快速复工、复产;对于旅游、演艺、餐饮、展示等屡受疫情冲击的行业,应及时采取财政、信贷等抒困维持措施,同时抓紧研究在疫情常态化下,对此类行业防疫管理和市场营运模式的调整、完善。

四是畅通生产要素和营销服务的集散渠道,以保障疫后经济的快速恢复, 减少疫情对于国⺠经济的影响和冲击。

针对此波疫情导致区域间封控更严和经济发达地区生产要素与市场营运流通不畅的情况,需要在巩固疫防的同时采取比以往更加科学、有力的措施,畅通人流、物流渠道,尤其要保障⻓三⻆等经济体量大、企业总部较集中的区域,在区域的内部、区域与全国乃至与国际之间供应、生产、营销、支付链的畅通。包括:在区域内,通过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信息化技术,制定防疫、物流、人员、⻋辆、路线等信息和操作的互通、互认的办法;在全国由有关部⻔统一制定疫情期间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要物质、重要商务人员的通行管理办法,授权相关区域政府负责实施,各省、市互通、互认;对于出入境方面,根据形势变化和需要,应适当扩大流动范围,尤其是对于企业技术人员、高管、商务投资等人员出入境予以保障。

五是加强司法保障,依法合理纾解疫期间企业负担。

鉴于这波疫情封控期间,企业营运、资产处置、资金支付都由于不可抗力处于停滞状态,对由此形成的法律纠纷和损失需要合理的司法保障。包括:一是应根据企业因疫情封控而实际停止营运的日期,来确定其受不可抗力影响的迄止时间;二是鉴于此波疫情封控期间,封控区域的银行与企业都被封停、大宗支付难以实施的实际情况,应将此类企业“金钱给付义务”的履行纳入当地疫情不可抗力的免责范畴;三是对于涉及疫情不可抗力影响但尚未宣判或者执行的司法经济纠纷、案件或拍卖,应考虑疫情不可抗力因素,延期三月至半年宣判或者执行。

六是按照防疫为先,精准务实、便利、迅速的要求,确保此波疫后经济恢复的政策措施精准、全面、快速落地。

需要:一是统一思想、明确责任。相关干部应充分认识与重视此波疫情疫后经济恢复的特殊性、重要性,强化工作的组织与衔接,做到不断不乱;二是精准施策,务以求实。政策措施须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微观经济实际问题,避免华而不实;三是实施过程须简明便利,尽量少添加口径、手续;四是明确岗位职责,严格问责机制,加强绩效反馈完善;五是只争朝夕,加速落实,以疫后经济的快速恢复,弥补疫情损失,迎接新的挑战。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疫情 经济 影响 恢复 产业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