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新时代志愿服务大有可为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亲切关怀、殷殷嘱托,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指引了明确方向。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志愿服务组织是汇聚社会资源、传递社会关爱、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载体,是形成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志愿者总量2.31亿人,其中有8649万名活跃志愿者通过79万家志愿服务组织提供志愿服务时间37.19亿小时,贡献人工成本价值1620亿元。疫情防控和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成为一道亮色,志愿服务制度化、标准化与专业化建设提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志愿服务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擘画了新蓝图。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确立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的重要任务;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法规、文件陆续出台,进一步加固了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从冬奥会的“小雪花”,到疫情防控一线的“大白”;从进博会的“小叶子”,到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红马甲”……志愿者已经成为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股暖心的正能量。志愿服务日益深度融入五位一体总体格局,展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恢弘的中国气派。
《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指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作用,确保志愿服务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充分尊重志愿服务组织的社会性、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特点,引导志愿服务组织按照法律法规和章程开展活动,依法自治。”
党的领导是做好志愿服务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最大的政治优势。志愿服务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党的领导掌舵领航,举旗定向,引领志愿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锤炼本领能力;将志愿服务从自发性层面,提升纳入到社会动员体系之中,成为社会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积极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最大化、最高效发挥志愿服务力量。
当前的社会转型阶段,多元化利益格局深度调整,形形色色的矛盾问题不断涌现。志愿服务扎根基层、末端,是社会的毛细血管,分布广泛、触达直接、方式灵活,能够倾听掌握不同诉求,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畅通社会运行,成为不同阶层群体的“粘合剂”“连心桥”,排解矛盾的“解压阀”“缓冲器”。志愿服务以精神引领力、道德感召力、行动影响力,在全社会寻求最大公约数,塑造价值共同体,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守护公平正义注入新动能。
新时代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全民共同抗击疫情的大背景下,志愿服务需要立足民生关切,聚焦现实痛点、难点、堵点,不断提高精准化、专业化水平。在志愿者群体中,有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的“逆行者”,有困难群体的“摆渡人”,有绿水青山的“守护神”,有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有唱响主旋律的“轻骑兵”,有平安中国的“瞭望哨”,有重大活动的“服务官”,有展示中国风貌的“形象大使”,共同绘就了以志愿服务创新社会治理的生动画卷。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事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关键是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党政部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支持的服务平台,开放利用好各类公共设施,扩大志愿服务覆盖面,拓宽主渠道,织密联系网。完善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培育、扶持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志愿者权益。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志愿服务,搭建互联互通的生态圈,有力有效支撑统一迅速行动。高科技手段赋能已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亮点,如在“志愿北京”信息平台实名注册的志愿者超过449.3万,注册志愿团体超过8.1万个,累计发布志愿服务项目超过52.4万个,为实现“人民群众有所呼,志愿服务有所应”的愿景不断努力,以志愿服务的“能见度”、参与度,对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立足百年变局和开启时代新局,志愿服务大有可为,也能够大有作为。志愿者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实现了社会治理与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在新征程上,同心协力推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国之治”添砖加瓦,必将续写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新华章。
(作者:叶日者,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志愿 服务 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