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2年第三期

月照流沙别一天 ——石力书法小记

2022年06月10日 09:59  |  作者:孟会祥  |  来源:《画界》2022年5月第三期
分享到: 

栏目主持:全国政协委员 张 继

石力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在青海各地工作,虽然长期处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并且日常公务繁忙,但他对书法的挚爱一丝也没有减弱。早年其作品就曾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并屡屡获奖。由于创作成绩突出且为人谦谨低调,德艺双馨,随奉调青海文联,现担任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石力先生书法最擅长大篆及小楷,行、草、隶也均有涉猎。前人曾言“书如其人”,通观石力先生诸体书作,风格皆与其心性相契相合。比如其大篆,虽源自气象浑穆、厚重劲健的《散氏盘》《毛公鼎》等,但在他的笔下,则更多呈现出婉通圆转与干净透彻。再比如其小楷,虽师法古贤诸家,然皆以温润儒雅、精到灵动而示人。此外,石力先生篆刻及散文亦颇受观者好评,可见其素养全面。作为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他在努力提升自我综合水平的同时,更是致力于全省书法事业的推进,先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转观念、抓培训、促交流、强文化、进校园、下基层等有效措施使青海书法得以长足发展,为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楷书-王勃《滕王阁序》(节录)-石-力

楷书-王勃《滕王阁序》(节录)-石-力

楷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二则》-石-力

楷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二则》-石-力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仅仅这个地名,就让人魂绕梦牵,浮想连翩。莫高窟、月牙泉、秋风、戈壁、驼铃,飞天一样反弹琵琶的姑娘,道士塔令人扼腕浩叹的传奇,亦真亦幻,亦古亦今,让人想到这个地方就惆怅、思慕、憧憬、沉醉,遥想八荒,不能自已。

数年前,我随中国石油书协一班书法家采风西北,深夜飞抵,宿于旅馆,如舟行水中,心旌摇荡。次日早餐时忽见齐玉新、骆建宏,他乡遇故知,暖意漫过胸膛。然后就迫不及待,上鸣沙山,看月牙泉,流连街市,初见夜光杯、肉苁蓉;再与大队人马会合,游莫高窟,随着导游手电的微光,感受千年壁画的神秘与绚烂……而东道主就是石力。

篆书-柳宗元《早梅》-石-力

篆书-柳宗元《早梅》-石-力

是夜,石力邀蔡树农、齐玉新等一干人马,到他的办公室饮茶清淡。蔡树农清兴忽来,为石力当面奏刀治印。然而,正所谓若无梁肉美酒,如此良夜何?遂相与呼啸至酒家。摇晃的灯影,夸张的羊肉串,激情四溢的啤酒,深色的砖茶,各种风味的普通话交织杂糅,醉意朦胧——这班书法人,天真任诞,以敦煌七里镇的夜色为宣纸,恣意挥洒。石力也脱然不再是庄重的行政干部,本色文人,陶然其中。由此,我知道了书法家石力。他入展过数不清的“国展”,时任青海省书协副主席、中国石油书协副主席。石力获得过郑州“兰亭奖”提名奖、第二届正书展优秀奖、第二届天津“百家精品展书法十杰”奖、“直进青海”书法展三等奖……以后每每在各种展事的名单或作品集上看到“石力”二字,不禁想到我与石力还有一面之缘呢。石力虽身居敦煌,然而其书法却没有多少“地域特色”,他关注着书坛,长于篆书、行草、楷书,既坚守自我,又不远离时代的潮流。

篆书-姜白石《咏梅词》-石-力

篆书-姜白石《咏梅词》-石-力

石力作篆书,取大篆。远之,得之于《散氏盘》《毛公鼎》等;近处得之于黄宾虹。篆书出于模铸艺性,极尽人工之巧,而终乏自然趣味。元明人作小篆,甚至烧秃笔尖,强取均匀婉通,今人或作中山王器篆书,也是极尽装饰意味。在这样的作品面前,你只能赞叹其用心用工,却难于产生心灵深处的共鸣,极于工巧,则必伤情性。篆书在秦代之后,每况愈下,几于消亡。邓石如出,以隶法作篆,才使得三尺竖僮,仅能操笔,便能做篆,其根本原因,是变描画的篆书为书写的篆书。书写,才能够达其性情,形其享乐,书法才能成其为艺术。若悖于这个终极的旨趣,必然行之不远。近年以来,人们颇倾心黄宾虹大篆,原因也即在此。而《散氏盘》这样大篆中的草书,正因为未加过分的修饰,才保留了笔歌墨舞的气象,因而富于感染力。石力的取法对象,证明了石力的眼光和趣味。也许他目前尚不及《散氏盘》的恣肆沉酣、《毛公鼎》的清隽多致,也不及黄宾虹的蕴藉淳正,然而清丽鲜活,出以已法。像《正气歌》这样的作品,浩浩荡荡,云蒸霞蔚,墨清笔健,正可允为合作。其富于帖意的大篆,还大有可为。   

草书-临张旭《古诗四首》之谢灵运《衡山诗》(节录)-石-力

草书-临张旭《古诗四首》之谢灵运《衡山诗》(节录)-石-力

石力的行草则是帖法,应是广取百家的结果。串联起来,“二王”、张旭、颜真卿、王铎的迹象比较明显。学贴者大致都走这样的路子,只是各自会心不同而已。他行草书的长处,在于清秀洒脱。清秀,不纵涂横抹,装腔作势,而笔路清晰简洁;洒脱是态度娴雅,不激不厉,舒缓流畅。他的行草书不作发扬蹈厉之态,而文质彬彬,甚至有点文胜于质,谦谦然透露出唯美的诉求。比如临《争座位》,虽然形神具在,而蠲弃了纵横争折的激烈奔放,宛然躁释矜平,禅意扑朔。我想,这是石力自觉的追求,是其理想的审美境界所在。当然,任何一种艺术境界都是理想境界,都是愈追愈遥的地平线。孙过庭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能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个反复过程,不仅是一生探索过程的大规律,也是短期修习的小规律。石力追求娴雅空灵,也未必不反复需要准确到位的陶冶,一张一弛,形成一个周期,多重的周期累积,自然形成螺旋式的上升。若不擅小楷,则不足言书家。石力的小楷,远绍钟繇,亦兼王宠、黄道周的意味,一派清空,而内含婀娜,望之使人清凉,读之颇耐咀嚼。他的气定神闲,于此可见一斑。只有气定神闲,才能耐得书山墨海的长路漫漫,以致于险远。石力不是“专业”书法家,乃是官耳。他在本职工作上担荷繁重,公余之暇,能伏案作如此小楷,恬然自守,况味优雅,饶有古风。因此他的书法却绝无官气,纯乎是专业气、书卷气。

篆书《诗经》一首-石-力

篆书《诗经》一首-石-力

石力兼擅铁笔,尤长于古玺,这与他擅篆书而长于大篆是一致的。数年前,曾有过篆刻家是否需要作篆书的讨论,现在这一讨论平息了。篆刻小道,而为之非易。从历史事实来看,篆刻家的文化品格,甚至是高于书法家的。因为,篆刻家不仅须要操管染翰,熟悉书事,还要兼通文字。印史标名的篆刻家,居多精于小学,这是事实。即使纯艺术家身份的吴昌硕,还通过与文字学者以篆书通信的方式,砥砺其学问。齐白石不甚究篆法,每贻人讥。今人视篆刻为美术,首先剥离了文字学素养,其次又要剥离写篆的基础,然则篆刻将真成红色的图案而已乎?石力以写篆演而为篆刻,便坚守了印从书出的立场,是可贵的。他的篆刻是写意的,睹其印面,可以想见篆稿时的经营,以及经营后的悠然。他不作不衫不履的疯癫、也不作千刀万刃的装饰,而保持了字的天然本色,使美术化、图案化的因素服从于书法规范,也便保持了篆刻为文人之事而非美工之事。一个“文”字,岂可一言道尽?

篆书《论语》(节录)-石-力

篆书《论语》(节录)-石-力

气定神闲,不可动摇,月照流沙,星光灿烂—我在中原为石力先生浮一大白!

石力篆刻

石 力:1963年出生于青海大柴旦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工作部秘书长,青海省文联委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全国第二届正书大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第二届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中被评为“书法十杰”;首届兰亭奖书法展(郑州)获奖提名;“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大展铜奖;青海省政府第四、五、六、七届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创作奖;获青海省首届书法创作奖;中国石油“德艺双馨”标兵称号;青海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中国石油第三届文化大赛金奖。全国第二、三、四、五届楹联展;全国第七、八、九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首届扇面展;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首届“兰亭奖”作品展;全国书画小品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印风大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中日第十七届书法家自作诗书法展;全国首届行书展;全国千人千作展;纪念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临帖展任监委,全国第三届篆书展任评委,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任评委。

微信截图_20220608155627

篆书自撰墨海毫端联  石 力

责任编辑:杨文军

文章来源:《画界》2022年5月第三期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3



编辑:邢志敏

关键词:石力 书法 全国 篆书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