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2021年第三期 2021年第二期 2021年第一期 2020年第六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2年第三期

眺望内心的距离——关于范勃的绘画艺术

2022年06月10日 10:27  |  作者:冯博一  |  来源:《画界》2022年5月第三期
分享到: 

空-山(布面油画)600×300cm-2014年-范-勃

空-山(布面油画)600×300cm-2014年-范-勃

在我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江湖中,范勃的绘画艺术似乎很难确定出具体的位置。如果说前卫艺术意味着与通常艺术格局的格格不入,那么范勃可以位列其中,但这一定位却又过于宽泛和空洞。因为倘若将中国的前卫指涉在“八五美术新潮”,直至延续到现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好像与范勃沾不上边儿,相反他倒显得相当学院和古典。范勃的绘画是一种复古和还原,返归艺术创作之初,重新接近人与思想、与绘画语言,以及艺术与生存本源性的关系之中。与现代主义艺术相比,范勃显得相当人文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较,他拒绝无意义的写作;与现实主义相比,他是一种内向的趋于自我的创作,拒绝复制形而下的生活图景。他说:“绘画作为一种再现的视觉艺术形式,从照相写实到抽象表现,都是艺术家根据个人的内心需要,选择了某种言说的方式,经过不断的纯化与提升,从而赋于绘画以个人的意义”(见范勃《绘画语言的视觉意义》)。以此,范勃是不见容于通行的“艺术”模式的艺术家。

花开花落之十七(布面油画)-230×120cm-2011年-范-勃

花开花落之十七(布面油画)-230×120cm-2011年-范-勃

我以为范勃的绘画艺术为演绎人物的潜在个性和命运提供了特定的舞台,是对现实人物与景致的另一侧面的呈现。他不断地画他周围的人物,如《夏至·房子里的朋友》和《园子》等,我们都能按图识别。但这是经过艺术构思和形象异样后的表现,虽然包含虚构的成分,但拥有一种完整性,它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境遇,同时又有着综合超越现实的魅力。他的画是一种密闭式的吐露,其中压缩着他的冷静、甚至冷漠来进行处理,严格控制创作主体的情感漫溢,从而让主观情感合理地融入人物的精神视域。而《花开花落》系列则选择一种人物自我复数的方式,以知识分子作为描述对象,通过他们内心的欲望演绎,展现传统伦理价值失范后知识分子的理想溃灭与精神迷惘。《园子之二》则通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密塑造,传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变化,尤其是物欲化变异倾向,直接通过对人性中本能欲望的宣泄和拓展,袒示了欲望化时代的灵肉分离,其中既有世俗伦理的崩落,又有灵魂无归的落寞。范勃是有意,抑或巧妙回避了对现实场景的直观性表现,而改成人物有限视角的主观诉说。如《不尽的黄昏》这种近距离视角的选择,将艺术家的某种主观意绪投射到那种诗意的幻想性语境中,借助人物的感受和理想冲动来传达灵性的叙事话语。品味范勃的人物造像,人们较少能感受到来自历史层面的直接压力,一些震慑人心的细节都是源自人物个性的乖张、扭曲和变异,源自人物精神内部的失衡或各种潜意识的爆发。其用意显然是在于把画面中的一个关键性形象同时赋予了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最大视觉效果。

神像-1(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神像-1(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神像-7(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神像-7(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所以看范勃的画,对现在的观者来说都是一种耐性考验,因为从他的视觉图式中可以看到其中的多重表现。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那么任何逼近真相的努力都弥足珍贵。但他从一开始就自觉地避开了对宏大历史或现实场景的正面书写,而代之以明确的个人化审美视角,倾力表现社会内部的人性景观,以及个体生命的存在际遇。在面对现实与个人的关系时,范勃更注重个体生命的精神面貌,更强调人性内部各种隐秘复杂的存在状态。他不是直接关注社会现实的外在矛盾,而是自觉地立足于个人的内心生活,通过身边各种普通人物的内在冲突和人性纠葛,以相对纯粹的精神性叙事,来折射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潜在冲突,或者直接表达创作主体对个人存在的思索。

神像-14(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神像-14(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神像-16(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神像-16(纸本综合材料)52×41cm-2021年-范-勃

范勃用一种视觉的真实形象来显现其力量,没有炫技,没有符号,有的只是一种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在艺术界市场化、时尚化、戏剧性愈发显得娇揉造作和苍白的今天,这种擅于捕捉真实震撼力的作品,在满足了今天人们好奇心和窥视欲的同时,也可能为那些敏感的人们带来一种心灵的净化感,一种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古希腊悲剧所生发的“净化”。在愈显浮躁的当代艺术的光影中,这种真实所至的心灵净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稀缺了。当即时快感成为艺术家和观众所追逐的最大目标后,这种严肃的真实所引发的持久反思,肯定是可贵的。这是范勃作品的价值。其实,这种能打动我们的真实,在于范勃的真诚。当他的作品能够让人感到足够的真诚,就能更有效地表达其意图,就能用艺术的真诚换回观众的真诚,激发出观者一种真诚的思考与内省。

不尽的黄昏(布面油画)220×180cm×3-2004年-范-勃

不尽的黄昏(布面油画)220×180cm×3-2004年-范-勃

而且,范勃给我的感觉或可贵东西是坚持,坚持并不孤独。尽管他不抢眼,没有艺术明星的所谓锐气,或者用来邀宠的流行与时尚,但总有一些东西在里面,默默地抵达或抵抗。长久以来,这个抵达或抵抗不那么扬声高叫,不那么容易哗众,却仍然有人听到,这是他执拗的理由之一。作为20世纪60年代人的他,已经承受了这一份不独个人的困惑,他在自觉地终结某种东西,通过绘画艺术创作,追问“在流动变为凝止,短暂变为永恒的同时,也由一种时间的形态转化为空间的形态,由人构成的时间片断从现实中走入,从历史中走出。记忆的体验和积淀引领我们进入了至诚画境,也成就了画面的氛围……”(见范勃《琐记三则》)。也许内在的心理隐秘只是开始,总有一个对应的世外;也许未必是桃源,却有一个极为开放的空间。在现实的内外仍有理想可存放的地方,承担着社会责任的义务和作为一名艺术家的敏感与睿智。

下-架(布面油画)2021年-范-勃

下-架(布面油画)2021年-范-勃

我们从范勃的艺术中,不仅看到了个体生命在特定历史境遇中艰难成长的精神历程,发现了人性内部所隐含的各种幽暗的精神镜像以及非理性的存在状态,还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在追求自我理想时所爆发出的惊人耐力。范勃通过各种写实性的油画语言,智性化地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对人类精神内部的探索和独特思考。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之后所引发的种种欲望化生存景观,体察了现代人所遭遇的种种灵魂无所归依的漂泊感,也更深切感受到消费时代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巨大规约。无论是哪一代的艺术家,他们都以自身所特有的优势,共构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为中国艺术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言外像之二十二(纸本综合材料)-39×55cm-2015年-范-勃

言外像之二十二(纸本综合材料)-39×55cm-2015年-范-勃

范 勃:1966年生于天津,本科、硕士、博士先后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广东省第七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油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

林中路3(布面油画)184×84cm-2018年-范-勃

林中路3(布面油画)184×84cm-2018年-范-勃

责任编辑:张月霞

文章来源:《画界》2022年5月第三期

版面设计:汤炜

1

2

3



编辑:邢志敏

关键词:范勃 艺术 绘画 人物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