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我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而努力”

一位产业技术工人的执著与坚持

2022年07月05日 08:4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除了各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加入“大国工匠”的队伍。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高超技术来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同时,也期盼国家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实现他们追逐的梦想。

本报记者 奚冬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热情礼赞工匠精神,阐释“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这就是我半辈子追逐的梦想,我为获得‘五一劳动奖章’而不断努力,希望成为一名被国家认可的‘大国工匠’。现在,这个梦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价值得到体现,还是为了更多将来会进入到中小工业企业工作的年轻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除了各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加入“大国工匠”的队伍。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高超技术来摆脱贫困,追求美好生活,同时,也期盼国家能够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实现他们追逐的梦想。不久前,一位农民工出身的产业技术工人孙波和本刊编辑部联系,讲述了他多年来不断学习技术提升自己的经历,以及长久以来的心愿。

从农民工到技术能手

今年51岁的孙波和很多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人一样,生活在农村的他,年轻时并没有什么机会接受良好教育。“我的老家是辽宁一个普通而贫穷的小村庄,上学时最流行的就是外出打工,所以大家都对学习没什么兴趣,我甚至初中都没毕业就出来打工了。”孙波说,当时自己眼里的“大城市”,就是辽宁的省会沈阳。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如果能在那里成为一名工人,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不错的工作。

然而,就在孙波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却遇到东北地区大批老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眼看当工人无望,孙波转而希望通过回乡种地改变贫困的生活。在读了3年农学专业的中专后,孙波回到家乡。“我本来就是农民,农民的本职工作就是种地。我想着既然当不成工人,在家务农搞个农业科技啥的也不错。”然而事与愿违,20世纪80年代末,工农业剪刀差大,无论是贷款还是学习技术,孙波的各项计划处处受限。最终,想靠农业脱贫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几番挫折让孙波意识到,要想改变贫穷的命运,没有一门过硬的“手艺”是不行的。为了学习一技之长,他再次回到沈阳,从服装剪裁学起,之后又接触到了缝纫机维修、设备安装维修……开始没有老师教就自学,后来有了师傅就跟着师傅学。2012年,孙波进入辽宁的一家民营企业——泰丰科技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并凭借着自身的努力,考取了电工高级技师、设备点检员高级技师、中级机修钳工职业等级证书,成了公司一名复合型设备维修人才。

如今,凭借着过硬技术,孙波不仅有了一技之长,更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还申请了自己的专利,成为好几个设备管理协会的专家库专家,但他也并没有因此满足。这些年,孙波最大的愿望和目标,就是能被评选为技术能手、大国工匠,获得“五一劳动奖章”。为此,他正在积极参评,还准备把自己多年的维修方法总结成书稿出版。

“以前学技术是为了脱贫,现在学技术是为了为人民服务,为了实现自身价值,为了更好地把技术传下去。”孙波说,自己虽然现在没有收徒弟,但参加公益维修活动时认识了不少中小企业的操作工,平时他们遇到问题向自己请教,就会根据经验,传授他们一些设备的日常点检以及常见的故障维修。

为了更多将来走向中小企业技术岗位的年轻人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正不断改变着国家的面貌。而这些,也让像孙波这样的技能人才越来越有底气。不过,孙波也坦言,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也让他对技术工人尤其是中小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些担忧。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虽然这些年国家在各类奖项的评选方面,提高了农民工和民营企业的比例,但作为农民工出身的中小企业技术工人,在和那些大国企人才机会的竞争中,我们还是明显处于下风。”孙波说,从技术、能力和经验上来说,很多中小企业的农民工技能人才其实并不差,但相对来说缺少展示自己的机会。在一些职称评选上,一些岁数大些的技术人员,往往吃了学历不达标的亏。还有些农民工非常有学习的愿望,但是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也不了解如何才能获得国家的各种技术技能学习补贴。

在孙波看来,关注中小企业农民工技能人才培养,并不是要降低标准,而是希望未来国家能在相关政策上多一些倾斜,让他们能在更高、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自己的特长。这对于更多在基层的农民工技能人才来说,也是一种信心的提升。“现在虽然机会少,但我也不放弃。最近我就在积极准备一个由国家住建部主办的技术竞赛,要用实力证明自己并不比那些大企业的技能人才差。”孙波说。

作为从传统制造业大省走出来的技能人才,孙波现在最关注的,是未来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成为拥有高素质技能的产业工人。孙波说,在他小的时候,能到沈阳的工厂里当工人,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技术工人这个职业不再向往了。他身边的一些工友以及农村老家亲戚的孩子外出打工,宁愿选择跑快递、送外卖,也不愿意成为技术工人。自己家孩子小时候,一看见他拿万用电表,不用说就知道扳哪个挡位,但后来也去学了会计专业。在孙波的心目中,总觉得干什么都不如有技术。“我的一位师傅已经80多岁了,还在给学生讲课,这是一辈子的能耐。”

说起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学技术,孙波认为确实也存在多方面的原因。比如一些职业院校教授的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还有就是如他自己遇到的那样: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不够完备,技能人才待遇水平有待提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需要畅通,技能人才激励政策仍待完善等。“这些问题在中小企业里尤为突出。但要知道,能进入到国有大企业当技术工人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职校毕业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就业方向仍是数量多、分布广的中小企业。因此,关注中小企业农民工技能人才培养已刻不容缓。”

孙波说,希望中小企业的农民工技能人才受到重视,不仅仅是为了个人价值得到体现,还为了更多将来会进入到这些企业工作的年轻人。只有这些人的待遇、地位提高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当技术工人,才会让大国工匠重新成为年轻人心目中“高大上”的职业,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尊重技术、重视人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近年来,我国产业工人地位的提升有目共睹。不久前,中华全国总工会通报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来的主要成效:培训各类农民工600万人次;建设“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培训职工1.5亿人次;加强新时代工匠学院建设,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境外培训计划。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超过26%。产业工人地位和待遇进一步提高,增加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2018年以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表彰中产业工人比例均超过40%,2020年全国劳模表彰中一线工人和企业技术人员占比达71.1%。

而对于孙波的期待,每年的全国两会上,也有不少全国政协委员为此建言献策。其中,就不乏从基层一线走出来的技术能手。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带电作业班员工许启金先后从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出台国家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多方面,为国家人才培养献计出力。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案》,针对职业教育在师资力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训设备等方面普遍滞后于企业已有的技术水平和设备装备水平,专业与产业对接不足、对新兴产业、新型职业的响应不够等问题提出建议。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激励政策和推进落实措施,激发企业、职业院校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多维发力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提案》。张恒珍注意到,长期以来,对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弱。她建议更加重视产教研、政校企深度融合。完善职业技工院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政校企三方的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政府激励引导作用,激励企业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起到主体作用。在社会层面上,则要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不仅是营造全社会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而且要让全社会从情感上热爱劳动,尊重技术技能,让每位技能劳动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获得尊严和认同,把爱岗敬业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习惯。

在孙波联系本刊编辑部后,记者就了解到的上述信息对孙波进行了回应,希望能继续鼓励他为实现自己的“大国工匠”梦而努力;也把他普普通通的故事写出来,陪伴所有读者逐梦前行。孙波表示,我会的,也会坚持把我的技能分享给年轻人。


编辑:鲁雅静

关键词:孙波 技术 农民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