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要闻
民盟厦门市委会:校园周边摊贩治理应“堵”“疏”结合
本报记者 照宁
流动摊点上售卖的冰粉、糍粑、糖葫芦等花花绿绿的食品吸引着孩子们驻足和消费,这一幕在校园门口经常可见。校园周边流动摊贩治理是城市管理中老生常谈但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引起了民盟厦门市委会的关注。
近年来,厦门市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采取多项措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岛内城乡接合部、岛外部分校园周边仍长期存在流动摊贩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不仅影响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环境,食品安全隐患问题也较为突出。民盟厦门市委会通过实地察访、询问调查等方式调研发现:流动摊贩出摊时间为上下学高峰期,均未悬挂食品摊贩信息登记公示卡、健康证明,售卖的食品来源不明,卫生条件差,食品露天摆放,灰尘洒落,易滋生细菌;擅自占用公共场所摆摊设点,堵塞了学生上下学的通道,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使用燃气钢瓶,存在消防隐患。
对此,民盟厦门市委会建议,应加大查处力度,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市、区城市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政园林局及镇街、学校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综合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构建线上线下互联互动监管机制,针对校园周边上下学高峰期上述违法行为集中的现象,制定常态化巡查机制,定时巡查,形成监管合力。
流动摊贩经常与执法人员“躲猫猫”的行为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学生群体有消费的需求、流动摊贩也有生计需求,因此应“堵”“疏”结合,引导流动摊贩合法经营。民盟厦门市委会认为,相关职能部门应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议采取引摊入市、规范临时摊贩点设置等方式加强管理。通过在学校周边设立数量适中的临时摊位等模式,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选出参与经营的流动摊贩。在加强监督检查的同时,既满足群众的消费需求,又使小摊小贩能够合法安全经营,同时改善校园周边环境。
相关部门应组织常态化的主题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普及城市管理、食品安全等法律法规知识和政策;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主动拒绝“三无”食品,维护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开展燃气安全使用培训,增加案例警示教育环节,提升经营者合法合规经营的意识,自觉依规经营。
编辑:朱建华
关键词:摊贩 校园 周边 厦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