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为“健康江西”建设“把脉开方”
江西省政协就“对接大医院与盘活城市社区医疗设施资源”开展界别协商小记
人民政协网8月29日电(记者 王磊 通讯员 程芳明)“在签约服务、片医服务、家庭护理、社区康复等方面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的新模式。”
“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
……
8月24日,江西省政协召开“对接大医院与盘活城市社区医疗服务设施资源”界别协商座谈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部门负责同志,就盘活城市社区医疗设施资源、提升城市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构建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助推健康江西建设“把脉开方”。
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健康江西行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让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更省钱。
“在基层调研时,社区医疗工作者对盘活医疗资源更好对接大医院的呼声较高。”年初,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审议省政协2022年度协商工作计划时,省委领导点题,希望省政协围绕“对接大医院与盘活城市社区医疗设施资源”课题,发挥政协优势,拿出破解方法,贡献政协智慧。
“关键要抓好三个环节,破题,把方向搞准;调研,把情况摸清;建言,把对策谋实。”在省政协副主席张勇的牵头下,省政协提案委邀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中医药管理局以及部分三甲医院、城市社区医疗机构代表等课题相关单位参与,成立了由“提案委委员+界别委员+职能部门+专家学者”构成的调研组。
3月份,南昌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课题组每日在线上“构思”,确定调研重点方向——城市社区医疗设备资源如何盘活、大医院如何下沉、两者如何对接贯穿。同时,与赣州等相关设区市进行“视频连线座谈会”调研。
疫情缓解后,课题组采取小分队形式先后赴新余、景德镇、南昌开展实地调研,先后与40多名省、市、县(区)卫健委、医疗保障局、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三甲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等有关同志“一对一”访谈。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张国轩说,“我们还以普通患者身份到部分医院体验挂号、看病、拿药整个就医流程,‘体验式’摸实情。”
“边调研,边构思,边拉框架,边定提纲。随着调研的深入,情况越清,认识越深,先后6次颠覆性调整报告提纲。”在省政协提案委主任丁晓群看来,课题调研协商的过程,既聚“众智之言”,更展“政协之见”,既讲“协言协语”,又供“独家秘方”。
早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时间已7年,对照意见要求,不少地方不进反退,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现象反而有加剧的趋势。”肖礼庆常委指出的现象与课题组2000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相互印证—非急诊时,63.1%居民首选大医院,其中8成左右是在基层医院即可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
如何破解大小医院“冰火”两重天难题,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用好医疗机构大平台,加快推进远程医疗向社区延伸。”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乐爱平委员建议,“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大医院专家定期为社区医生答疑授课,开展远程会诊,常态化安排社区医生到大医院学习进修,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
实现分级诊疗的基础还在于坚固基层首诊。“关键在强化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服务能力,为分级诊疗培养一大批足够优质的‘守门员’。”来自南昌市的社区医疗工作者李国恩、陈一桥结合日常实践,从人才队伍保障、探索服务全新模式、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医养结合“治未病”等方面谈了自己的思考。
协商会上,省卫健委、省医保局、省中医院等单位负责同志介绍相关情况,与委员们进行了交流互动。
“认真研究吸纳大家的真知灼见,做好调查研究的‘后半篇文章’,为‘健康江西’建设贡献智慧力量。”张勇希望,课题组聚焦群众就医之“难”、社区医疗机构之“难”、三甲医院之“难”、医保政策之“难”,把各方面各层级的声音收集起来、反映上去,努力提出更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对策建议。
编辑:张佳琪
关键词:社区 医院 建设 医疗 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