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会聚焦

杭州西站正式开通运营 打造站城融合新标杆

2022年09月22日 17:10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9月22日,由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杭州西站正式开通运营。杭州西站是“轨道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是杭州亚运会重要交通保障工程,总建筑面积约51.2万平方米,站场规模11台20线。经过中铁建工近两年半的施工建设,杭州西站作为“站城融合”新标杆完美呈现在世人面前。

1ment

“云厅”高大通透,旅客体验更加舒适

杭州西站站房整体造型以“云”为形象,象征着杭州高度发达互联网信息新经济。行走在杭州西站候车大厅,高大通透的空间让旅客倍感愉悦,这得益于大跨度钢结构站房及其无柱空间。中铁建工采用了“分区旋转+整体提升”方案,过程中采用数字软件进行模型数据分析,用科技的力量让钢屋盖这片硕大的“云朵”漂浮起来。候车大厅无柱空间面最大跨度78 米,钢屋盖施工上采用了桁架和网架组合的结构,在增大无柱空间的同时,又减少了对站房钢屋盖承重的影响。

杭州西站站房标志性的十字天窗镶嵌在房顶白色穿孔铝板正中,十字天窗的玻璃下安装上一层透光遮阳膜,让阳光改直射为漫反射,遍布候车厅,杭州西站屋面吊顶穿孔板具有类似雪花叠加的纹理,四个象限区域也采用双曲面雕花穿孔铝板,好似四片云雾在屋顶流动,候车大厅高耸的立柱下粗上细,如同帆船的桅杆,让屋顶像云一样飘浮起来,随处可见的流线曲面形体倍显科技感、未来感,整个候车大厅如同漂浮在云上一般轻盈通透。

2ment

“云谷”飞架东西,交通组织更加便捷

杭州西站是我国首座采用“站场拉开,中部进站”模式的铁路站房,传统高铁站把站台和轨道聚拢在一起,杭州西站则把湖杭场、杭临绩场中间拉开一个空场,形成杭州西站的“云谷”,所谓“云谷”,是杭州西站连接东西向内部的交通系统,旅客不用再横跨整个候车层前往检票,极大缩减了步行距离,解决了易迷路、进站远等问题。

作为“云谷”中“云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长50米、提升高度24.1米超长跨层自动扶梯在国内铁路站房中极为罕见,乘坐该自动扶梯仅需两分钟就可以直接从地面抵达高架候车大厅。自动扶梯体积和重量大、垂直落差高,运输和吊装都极为困难,在不影响相邻空间装修的情况下,中铁建工项目团队将每部扶梯被分成7段,指挥吊车组成“五虎上将”小心翼翼进入指定位置进行吊装作业。

云城连接未来,站城关系更加紧密

作为全国首例实施雨棚上盖开发的铁路站房,除了传统的站房、广场等区域,杭州西站雨棚上方四角还开发了四栋TOD建筑,引入了更多城市功能,规划业态包括商业、办公、酒店及其他交通设施,承载着城市会客厅的社交属性。从出站到雨棚上盖,整个过程不到一分钟,旅客下车就可以无缝入住酒店休憩,雨棚上盖的企业也可以实现到站即办公,大幅压缩了旅途换乘的时间成本。

“云顶”生产绿电,低碳理念更加美好

杭州西站是国家三星级认证绿色建筑。杭州西站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布置了1.5万平方米、装机容量约3兆瓦的光伏发电板,年发绿电量预计可达231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830余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0余吨,屋顶除了光伏发电板,还有一件蓝色“外衣”,杭州西站屋顶铺设5.6万平方米的高科技新型材料——反射型辐射制冷膜,可以让温度较高的物体向外辐射的能量,降低能耗。

“云师”奋勇拼搏,西站喜结硕果

2020年1月18日,杭州西站站房工程开工建设,建设历程就是与疫情、高温、汛期和台风“四大拦路虎”斗争的过程。开工与疫情爆发时期撞个满怀,中铁建工实行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成为了浙江省最早复工复产的工程项目之一。2020年,钱塘江流域遭遇近十年最大的梅汛,梅雨期与土方开挖阶段相重合,60天内要开挖120万方土方、1037个基坑。杭州西站项目成立防汛指挥中心,80余人的排水队、100余台水泵严阵以待,保证杭州西站“地下城”强大排水体系。2021年7月,面对超强台风“烟花”,中铁建工将包括3574名建设者全部安置妥当,四天后,三千多建设者齐齐到岗,短暂沉寂的工地重新响起了机器轰鸣。2022年7月,杭州进入“三伏天”,是出现40℃以上日期最早的一年,杭州西站项目为此特别成立先锋服务队,近三年来累计服务200余天千余次,共计送出数十万瓶盐汽水、矿泉水。为了赶回耽误的工期,中铁建工在施工工序工艺上下功夫,划分为8大网格区同步展开施工,巧用装配化、一体化、工业化等施工工艺,创造了84天完成3153根桩基施工,8个月冲出地面、1年多主体封顶、不到3年的时间实现全面竣工的建设奇迹。

铁路一寸寸延伸,站房一代代更迭。以杭州西站、广州白云站、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站城融合新标杆,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铁建工集团60多年来不断书写着中国站的新篇章,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追赶到引领的创新之路。(许朋成)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