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扬帮装裱复原“黄金绫条”和“墨界双线”等失传古书画装裱形式

2022年09月30日 14:2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30日电 9月29日,"纸墨相发——费永明、蔡祎纸笺与笔墨的对话展"在上海图书馆举行。扬帮古书画修复非遗传承人、乐观古笺(上海)纸科技中心主任费永明与著名书法家、上海逸仙画院副院长蔡祎联袂呈现扬帮仿古装池最新研究成果,扬帮装裱在"复原"失传古纸、古笺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1

2

“纸墨相发——费永明、蔡祎纸笺与笔墨的对话展”展览现场

3

“纸墨相发——费永明、蔡祎纸笺与笔墨的对话展”展览海报

扬帮装裱肇始于明代中晚期的扬州,以“扬帮仿古装池”为其显著特点,其最核心的看家本领就是修旧如旧,不管古代旧字画多么破碎不堪,一经扬帮装裱,顿时起死回生,天衣无缝。

特别是随着明代扬州周嘉胄《装潢志》刊行,装裱业成为支撑中国书画发展的重要支柱。民国年间,上海古书画装裱业进入鼎盛时期,期间,以苏、扬两帮为主,还有本帮、广帮等间杂其中。20世纪50年代前后,上海曾一度汇聚众多裱画高手,但经历特殊时期后,古书画装裱行业迅速萎缩。20世纪90年代以后,修复过晋王羲之唐摹本墨迹《上虞帖》、唐代孙位的《高逸图》等国宝文物的严桂荣先生成为硕果仅存的扬帮装裱大家。

费永明师承于严桂荣先生,师徒二人同勉共进、交情甚笃。2011年,严桂荣先生辞世后,师母将其生前所用装裱工具悉数赠予费永明,以示扬帮手艺传承。其后,费永明继续默默钻研"扬帮仿古装池"技术,提高古书画鉴赏能力,研究修复材料整体复原情况。直到2017年春师母过世,费永明才认为"习艺"之路告一段落,并于次年在上海图书馆举办"扬帮古书画修复艺术展",向社会公众整体介绍扬帮装裱历史脉络和发展情况,真正接过扬帮装裱传承的"接力棒"。

4

5

“纸墨相发——费永明、蔡祎纸笺与笔墨的对话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不仅呈现古代写经、五代查元方《丁氏像赞》卷、(传)五代郭乾晖《岁月晏安图》、宋华亭令龚相《白金帖》、南宋《江干牵舟图》、明《独乐园图》、明代李宗谟《罗汉渡海图》、明代王宠《楼东赋》《长笛赋》残卷等11件经过扬帮装裱技术修复的古代书画精品,也展出了费永明多年潜心研究收藏所得多件古纸笺标本。

此次展览将特别呈现费永明在10多年里反复试验成功复原的煮硾麻纸、煮硾楮皮纸、煮硾竹纸、苏木染煮硾麻纸、皮纸制染黄纸、皮纸仿金粟山藏经纸以及乾隆高丽贡笺等传统经典古纸、古笺,其中许多古纸笺品种早已失传,如今复原重现,已全部应用于扬帮装裱古书画修复过程中。

"作为扬帮装裱非遗传承人,我最为关心的就是在修复的时候要有材料可以用。"费永明表示,从六朝到明清,书画用纸不仅品种多样,而且效果千差万别。古代的名纸,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原料多样复杂,包括手作加工的楮、麻、桑、竹等纯自然材料和植物汁液,还因为工艺方法非常独特、工艺复杂,甚至还需要糨、打、煮、硾、金、银、粉、蜡"等特殊工艺。

6

“纸墨相发——费永明、蔡祎纸笺与笔墨的对话展”开幕式

在修复五代查元方书《丁氏像赞》时,费永明发现作为唐宋间丁度家族谱牒之一采用的是北宋早期典型麻纸。这种生麻纸,没有经过捶打,利用科学仪器能看清纸面的柱状麻纸纤维素。

"作为一个装裱师傅,与传统手工纸打了30年交道的人,我有很多实践的经验,更有兴趣去做实操的试验。"费永明如是说道,使用古法再造的古纸笺进行古书画修复的试验,不仅是扬帮仿古装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积极探索的未来方向,或许也能够帮助更多艺术家揭开中国古代书画以及书画装潢用纸的迷雾。

在古书画的修复过程当中,费永明一直非常重视扬帮装裱对古书画装裱文献的复原工作。费永明介绍,历来书画修复讲究"修旧如旧",古书画修复不是单指画心的修复,装裱上也需达到作者创作年代的精神气质。因此,在古书画修复和装裱技术方面,也要不断探索研究,以求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书画创作当时的风度气象。


编辑:陈姝延


人民政协报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