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2年第五期
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前言
编者按:7月28日至9月6日,“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在广东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览项目之一,展览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策展人。展览分为改造与新生、世俗与日常、故乡与他乡、守护与希望四个部分,共展出黎雄才、关山月等12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130余件。
武汉市郊之冬之一 -40×370cm-1956年-黎雄才
步步高(油画)147×149cm-1984年-林宏基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开篇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结合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为主的社会文化基础,可以说乡村是中国社会中最为基础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纵观20世纪中国美术史,“乡土”是一个关键词,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绘画母题,中国美术家们通过图像的记录和描绘,将乡村生活、农民形象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来印证各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变革,折射出中国社会70年变迁的轨迹。
晨-露-90×66cm-1972年-王玉珏
榕荫渡口-117×95cm-1961年-关山月2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家发出了“到十字街头”、“到民众中去”的口号,他们将眼光投向边远地区的人物和风貌,开始“面对现实”,深入农村描绘“底层人物”的形象,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乡村题材绘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解放与新生的农民阶级以主人翁的身份站上历史的舞台。主体地位和政治环境的变迁呼吁着新的叙事主题,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国家进一步提出了艺术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主题创作方向和目标。农村题材和农民形象在美术创作中受到普遍重视,成为“新中国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并在此后几十年的视觉图像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新的时代要求,艺术家们以强烈的责任感直面乡村剧变的现实,表现出了新时代乡村社会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承载着一个快速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国家的期盼和诉求。
初踏黄金路(版画)54×49cm-1963年-李焕民
心潮逐浪高-130×178cm-1972年-伍启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的乡村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神州大地旧貌换新颜,为美术界用全新眼光审视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对乡村日常的关注、对社会现象和农民命运的考虑成为创作的重要题材。艺术家在乡村题材创作中不再一味追求写实主义,更强调个性的解放和对绘画语言的探索,打破传统的、统一的视觉图像,改变了以往的美术创作规范,力图在艺术的图式和语言之间进行新的重组与建构,使创作的个人化成为可能,更为全面地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复杂性与生命的主体性。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活占据了更多的叙事空间,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乡村的生活方式,农耕文化逐渐解构。一方面,随着城乡和区域之间人口流动壁垒的打破,大批农民奔向城市,开始他们的寻梦之旅,成为“城市里的异乡人”;另一方面,故乡作为诗意栖居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在艺术中的呈现则被认为是解救当前城市文化病症的一剂良药。无论是对城市文明的彰显和趋同,还是对乡土文明的执着与坚守,在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取舍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表述与阐释,也留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山里的阳光(油画)145×121cm-1991年-黄文波
金色的记忆-担担南瓜香(粉彩画)160×150cm 2012年孙 黎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从生态文明建设到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完成了历史性的跨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广大艺术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处在新时代的艺术家要不断地深入基层,反映现实生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指明了方向。艺术家积极响应号召,创作出一批反映农民新生活新形象、农村新面貌、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佳作;更有艺术家走出“象牙塔”,身体力行成为乡村建设的规划者和实施者,他们或帮助村民开展艺术创作,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或以艺术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乡村振兴,为描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祖孙俩-70×46cm-1956年-刘文西
故乡系列稿之一—过河(油画)90×100cm-2000年-罗中立
乡土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和开放性、延展性都极其强大的文化系统,种类繁多又包罗万象。乡村题材绘画既是艺术家对农耕时代在艺术上的重新观看与提炼,也是乡村生活变革和发展的真实写照。广东美术馆策划此次“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汇集了黎雄才、关山月等120余位艺术家的作品130余件。旨在通过展览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转变以及绘画表现语言的演变,探讨社会进程与美术创作的辩证关系,构成我馆在新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展览突出艺术家在各个时期的责任意识与独立思考精神,希望对新时代艺术家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春消息-132×178cm-2019年-卓瑞端
责任编辑:杨文军
文章来源:《画界》2022年9月第5期
版面设计:汤炜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