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别策划>“三同”回头看 百姓微心声
本想在大城市创业的优秀士兵,为何心甘情愿成了“牛倌”?
△人民政协网原创视频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惟我知。”马利国成了河北省隆化县郭家屯镇干沟门有名的“牛倌”。
这位昔日精神的武警战士,曾经有着大城市创业梦想的优秀士兵,如何心甘情愿成为了一个“牛倌”呢?这与河北省政协驻郭家屯镇干沟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乌立志有关。
“除了逢年过节,农村几乎看不到年轻人,不仅如此,农村的空房也越来越多,很多老人跟随子女去城市安度晚年了。明显感觉就是年轻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是外出打工,就是到城市里安家了,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干沟门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的乌立志,最忧心的是村里缺少年轻人。所以,当他听说马利国退伍回到家乡后,马上就赶上门去,鼓励这位青年留下来一起建设家乡。
“乡村的振兴,得依靠谁呢?还得依靠年轻人,特别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留在乡村呢?就要想方设法为年轻人提供创业的综合服务,让他们有机会在乡村干出一番事业,这是最关键的。”乌立志深深知道,年轻人回家乡,不仅需要热情,还需要技术,主要包括种植、养殖技术等等,吸引年轻人留下来,不仅要提供平台,还要帮助他们成功。
了解到马利国有志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家乡后,乌立志积极帮助马利国注册成立隆化县相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由于驻村工作队的积极争取,得到了河北省建设银行的支持,干沟门村获得了建行“整村授信”2000万元,支持发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建行还为干沟门村配备了智能大屏,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在村委会办政务、看病挂号、生活缴费、自助学习等。借助建行裕农通平台,为村民计算文明积分,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培养良好村风,村委把关推荐用款农户,同时也为村委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乌立志的言行,赢得了马利国的信任。
“当初从部队到地方工作,没有人脉关系,没有资金,驻村工作队乌书记就一次次帮助我们跑贷款。又协调关系,帮助规划养牛小区。牛养起来,最怕生病,乌书记又联系河北北方学院的畜牧老师来做技术指导。”马利国说,没有了后顾之忧,自己全力带领养牛户发展养牛,还采用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着眼于合作社长远发展。
“目前合作社成员养牛大户5户,养牛达到了450头,我自己养牛达到了106头。”马利国说,为了形成养牛产业链,把牛粪用起来,合作社又种植玉米100亩、青储饲料200亩、苦参40亩。
“母牛生母牛,三年五个犊。”在马利国圈舍里,肉牛个个膘肥体壮。“过去每天起早贪黑种上七八亩地,每年收入也不过3000多元。现在,两头牛至少值3万元!”
“去年我重新装修了房子,购买了农业机械、小汽车等,通过发展养牛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富裕起来的马利国没有忘记帮助乡亲们,想尽一切办法带动周围群众一起发展养殖业、种植业。
“马利国响应国家政策,陆续流转土地累计达3000亩,雇佣本村农户200余人,累计带动脱贫户30户,特别是吸引了一批青年人留在村里发展创业。”乌立志告诉记者,现在的“牛倌”马立国,已经成了十里八乡的致富能人。
记者:高志民
导播:宋宝刚
主持:袁世鼎
拍摄:赖仁杰 许义甫
后期:袁世鼎 李玉祯
编辑:袁世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