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政协动态
上海虹口区政协“协商于民”探索北外滩楼宇善治新路径
上海虹口区政协“协商于民”探索北外滩楼宇善治新路径
本报记者 顾意亮
“那天还蛮有意思的。”赵老伯在沿苏州河岸线的滨河步道建成后,养成了定期遛弯的习惯。
那天,正散着步的他发现了奇怪的一幕——先是看到一个女同志把头仰起来,接着又是一个男同志也仰起来了头。“我也仰头往他们看的方向一看。咦,他们看我所居住的河滨大楼干吗?”
赵老伯的疑惑,在当天下午得到了答案。一场关于北外滩楼宇自治和共治的“协商于民”座谈会在虹口滨江驿站召开,当虹口区政协主席石宝珍,秘书长姜汉军,区政协委员、区城管执法局、北外滩街道负责人以及白玉兰物业、金茂物业等物业代表等逐一落座,“原来,那群人就是他们呀。”
区政协领导和委员们调研的河滨大楼始建于1931年,曾有“远东第一公寓”的美誉。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赵老伯有一套特别的“起床仪式”:每天早上先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然后眺望不远处的黄浦江和外滩。
虽然没有赵老伯的“近水楼台”之便,但委员们在视察了河滨大楼改造情况和在建的“河滨会客厅”后,感叹,“我们沉浸式感受到了‘上海北外滩、浦江金三角’的生动实践。”
“河滨会客厅”位于河滨大楼2楼,按照北外滩街道计划,将其打造成开放共享、议事协商、邻里交往、终身学习、便民服务的空间,成为居民自家的“客堂间”,小朋友“双减”后的“活动站”,群众办理社区事务的“自助站”。
委员们建议正式开放后的“河滨会客厅”,要注重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让百姓能体会用心的服务、共享发展的红利;也要创新活动项目和组织形式,培育楼宇善治的持久后劲。
随着北外滩地区开发建设的不断发展,“远东第一公寓”的“邻居们”越来越多,白玉兰广场、北外滩来福士、瑞丰国际大厦……不仅是区域发展的“地标”,更是一个个“立体”的社区。
针对当下楼宇发展、白领需求的热点和难点,如午餐问题、停车难问题、消防问题以及党建联建等问题,“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通过“楼委会”在工作议事会上进行充分讨论,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楼委会”运用智能化设备,引进“萌虎”送餐机器人,引入了咖啡、轻餐食等外卖配送服务。虽说这些事其实还挺“鸡毛蒜皮”的,但在委员们看来,完善楼宇治理、激活社区活力,形成最大“同心圆”,是大家的一份共同使命、共同期待。
“通过‘协商于民’政协委员工作站的积极参与,北外滩区域楼宇‘善治理’水平正在不断提升。”石宝珍提出,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力提升楼宇服务与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
编辑: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