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画好同心圆 建功新时代—议政江苏>活动 活动
刚性执法+柔性服务 南京城管执法打出垃圾分类组合拳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020年11月1日实施已经近两年时间,《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总体推进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基础,更为相关执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支撑。
但撤桶并点之后,少部分商户及居民为图省事依然直接将垃圾丢弃在店门口、楼梯口或单元门口,堆积后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变得臭气熏天。为推进居民生活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针对部分小区存在居民生活垃圾乱投放、物管企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南京市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工作按照“市局统筹部署、总队牵总推进、各区协同落实”的思路,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稳步落实,形成了“执法聚焦主责、细微体现温度、交流分享常态”的工作特色。
在雨花台区,区城管执法大队制定了《雨花台区美化家园小区除差工作方案》,会同区、街垃分办,联合属地,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对居民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引导、普法和执法。以景明佳园社区为例,2021年5月,大队党总支和景明佳园社区党委即开展了共建工作,针对景明佳园社区存在的垃圾分类中难点问题,一方面在小区打造了一处以党建为引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红色”小广场,组织开展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垃圾分类趣味活动等;另一方面走进校园,开展垃圾分类“小手拉大手”宣讲活动,到小区开展广场相关法律法规咨询和宣传,参与小区垃圾捡拾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居民垃圾分类的自觉性。
在日常执法检查中,针对个别居民垃圾不分类、不按规定地点投放垃圾等行为,区城管执法大队联合社区、物业采取常态巡查和重点时段的错时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于巡查中发现的乱扔垃圾的小区居民,和通过调取监控、查看快递袋信息等方式确定的当事人,在经教育、劝诫后能积极认识错误并自愿参加生活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活动的,引导其自愿参加志愿服务,不予行政处罚。社区安排人员协助进行检查、指导和监督当事人有效完成志愿服务,起到了处罚一个、教育一片、带动一批的效果。通过人性化执法和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居民在个人垃圾分类意识上也有较大转变,从开始的抵触情绪到后面的积极配合,成为美丽家园守护者。目前,已有近40余名乱投放垃圾的居民自愿参加志愿服务免处罚。
据了解,两年来,南京市的垃圾分类案件办理已经逐步从“零星少量”走向“常态专业”;案件类型从简单的“垃圾乱扔及垃圾落地污染环境”类案件延伸至垃圾分类的“投放、收集、运输”等各环节;处罚对象涵盖了物业小区、餐饮企业、运输单位、建设工地等各类管理责任人主体。今年以来,因为疫情防控要求,基层执法队伍成了各区街道、社区一线“防疫”的“主力军”,各类卡点、隔离点、封控点也成了他们的主战场,2022年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共办结各类垃圾分类案件15051起。
总队坚持执法保障精细精准,深入挖掘和推广各区的亮点、特色工作,适时反馈个性问题,归纳指导普遍现象,总结推广浦口区的“社区义务劳动”代替处罚探索,江北新区的“管执联动”执法服务行动开展,六合区“首违不罚”的尝试,雨花台区的“党建引领、社区协同的志愿服务”等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全市队伍的垃圾分类执法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垃圾分类”是需要社会各阶层、每个个体共同参与、积极践行的“关键小事”,南京城管将持续有效发挥牵总作用,在落实责任主体义务、推动群众习惯养成、案件类型延伸等各个环节以民为本、深耕细作、真抓实干,进一步保障南京市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再上台阶。(林璐)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