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多党合作>要闻
为高价值专利保护与运营出谋划策
民建青岛市委会举办创业企业沙龙活动
本报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任蕾
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来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凸显了科技创新的深远意义,对科技成果转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对构建高价值专利发展新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发挥民建优势,助力高价值专利从“创新链”有效对接“产业链”?近日,民建青岛市委会举办创业企业沙龙活动,聚焦“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价值专利保护与运营”,助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高价值专利作为在市场上质量高且保护力度大的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关键桥梁与纽带。”民建会员、青岛协同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赵保红,拥有丰富的企业运营、投资和国际化技术转移团队的管理经验,她认为,要实现高价值专利从“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转变,从重申请向重转化转变,从单一主体转化向多方协同转化转变,需要遵循科技成果转化的客观规律,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中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结合中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现状、独特政策及地域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技术转移模式,才能有效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工作。
在民建青岛市委会副主委、中国海洋大学海德学院院长汪岷看来,“专利保护不到位、权属不明晰、运营能力弱等制约着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实现。高价值专利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科研端到市场端,不仅要打通专利保护、评估、转化、运用全链条,而且需要与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产业需求为指导,加强政校企的深化交流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企业的专利和科研成果同样面临着市场准入问题,希望加强与专利培育运营机构的合作,并根据企业需求和发展瓶颈,加强‘技术巡诊’,量身规划发展路线,用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排忧解难。”民建青岛市委会科教委主任、山东言鼎集团董事长刘元柱从企业的角度,建议加快专利技术转移机构行业发展,加强专利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才能更好地为专利的应用“架桥铺路”。
民建青岛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陈成意指出,此次沙龙活动是民建青岛市委会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谈出了自己的观点,交流出了“干货”。下一步,市委会将认真梳理研究、吸收采纳,进一步组织会内专家和会员认真开展调研,为实现高价值专利从“创新链”有效对接“产业链”献计献策。
编辑:朱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