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建言

解难题、建机制、树品牌!杨利慧委员建议北京非遗保护工作这样干

2023年01月15日 15:36 | 作者:康亮 李京 易欣 赖仁杰 余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康亮 李京 易欣 赖仁杰 余妍)“近几年,北京市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出台《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政策法规,为全国非遗保护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北京经验’。”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杨利慧在接受记者采访表示,这些有效措施极大地提升了非遗在首都和各地民众中的可见度和存续力。

5

但是,经过研究和梳理近年来非遗保护现状后,杨利慧和团队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

“非遗教育的模式多以‘非遗进校园’等为主,如何实现非遗保护前提下的文旅融合发展?如何在‘以社区为中心’的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原则要求下实现保护与活化利用双赢?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杨利慧表示。

“其次,未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重视程度不够,难以获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杨利慧举例,比如在永定河流域,分布在史家营地区的多个山梆子剧团,得到了社区的广泛支持,拥有良好的组织机制与传承能力,却因无法提供确切的“历史证据”而不能进入市级代表作名录,影响了当地人传承的积极性。

针对如上问题,杨利慧建议,北京率先探索新思路和新举措,进一步完善首都非遗的保护机制,以切实推进其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也为国内以至国际的非遗保护提供“北京样本”。

“一是更多鼓励‘非遗在社区’的理念和相关实践。通过鼓励、宣传等方法,推动实施这一更具合理性的新模式,以利于首都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在杨利慧看来,“非遗在社区”强调的是非遗传承人扎根社区,长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更有利于维护和营造非遗传承发展的良好生态。

“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对各地的完整非遗资源——而不仅仅是代表作项目,开展系统地搜集、整理和建档保护。”杨利慧进一步解释称,可以项目招标联合北京各级各界力量,完成相关数据库建设,供公众阅览、学者研究、文化创意与政府管理使用,可成为各区和乡镇挖掘本地资源、发展“一地一品”的有效工具,也可为国内国外的非遗系统性保护提供一个实践范例。

“三是打造数字化的“北京非遗之旅”文化地图,在彰显社区主体性的同时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杨利慧表示,在北京已有的非遗“双创”经验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借鉴国际前沿做法,由政府支持,专家学者、商业力量与市民特别是传承人一起,共同设计数字化的“北京非遗之旅”,激发起主动参与保护非遗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主人翁”意识。


编辑: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