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委员建言
如何让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米”不掉链?北京政协委员刘琦这样建议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14日电(记者康亮 李京 易欣 赖仁杰 余妍)老龄化社会中,如何让社区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老有所享”?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上,来自少数民族界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刘琦向记者分享了她多年调研后的思考。
日前,养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多数老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下,社区将成为未来“中国式养老”的重要场景。刘琦谈到,虽然目前政府及社会都在积极为老人提供更全面的服务,但是老人近在家门前却享受不到各种温暖和帮助,这就形成了养老“服务最后一米距离”接不上的难题。
“一方面,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起步较晚,受法规、政策、资金、人员、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老年人因观念、自身条件和子女影响等原因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接受度不同。因此,供需双方不能有效协同。”刘琦介绍。
刘琦表示,为了让这“一米的距离”不掉链,不少地方探索“多业态+养老”融合发展模式,如“物业+养老”“金融+养老”“快递+养老”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刘琦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制度上着手,科学、合理地整合有效社会力量,变各方优质力量为合力,以软实力换空间,伸长服务之手进到养老者之家,进一步消除这“一米之距”。
“在科学安全的前提下,卫生、食品安全管理等相关部门可以为服务居家养老相关行业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工作人员上门服务能够进得去门、做得安心、服务长久。同时,还可以对家政人员进行医疗常识、营养搭配等方面的上岗培训,这样,既可满足部分老人的需求,也能稳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刘琦建议。
同时,刘琦还建议,招募退休医务人员加入社区医疗服务团队,在充实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力量、提高居家老人就医质量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此外,要灵活充分发挥社区养老驿站的作用,使其既成为满足老人娱乐、康复需求的场所,又能成为养老服务人员的集结站、物资和餐饮服务的准备站。”
“还要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发出更多实用的适老化产品,让老人生活更加舒适和便捷。”刘琦补充说。
编辑: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