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付振强)“《人民政协报》围绕全国政协及地方政协做了不少生动报道,我每天都在看,也搜集了不少报道。”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在回答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提问时这样回应。
现场,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提问:“近年来,全国政协经常运用网络视频手段开展协商议政,让田间地头的场景直达北京会议室,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请问十三届全国政协在履职形式上有哪些新举措?”
△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贾宁 摄
郭卫民介绍,十三届全国政协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着力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拓展工作形式,提高履职质量和成效,全国政协把“提质增效”作为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他表示,近年来全国政协在探索建立协商议政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民主监督长效机制、提高提案工作质量和办理实效等多领域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
“这里,我讲三个方面的新举措。”郭卫民说,一是运用互联网技术拓展平台、提升实效。全国政协高度重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疫情形势下,深入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郭卫民介绍,仅去年召开的视频会议、举行远程连线超过210场次,协商活动直接连线地方政协、田间地头。
一条网线连接大江南北,让协商议政从封闭的会场延伸到广阔天地。“正如你刚才提到的,如协商议政活动是关于农业、农村问题或者脱贫攻坚的,政协委员、专家可能就在农村乡村的分会场,与大家一起连线讨论;再如讨论黄河国家公园文化建设,就有委员在黄河边上很形象地介绍当地情况,和会场进行互动,更加务实高效。”郭卫民说。
△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向中外媒体介绍本次大会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 贾宁 摄
此外,网上委员履职平台建设也在持续推进。郭卫民介绍,十三届以来,平台上累计开通了144个主题议政群,委员使用履职平台的比例超过99%,网上提案提交率超过92%。“我们每位政协委员都有APP,这个APP就是履职平台,我们提案大多是通过手机操作提交,有些重要的讨论也在手机上进行,所以网上‘全天候’履职已成为委员工作新常态。”
从“面对面”到“键对键”,创新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是十三届全国政协与时俱进丰富协商形式的生动写照。另一新举措则体现在丰富协商形式、增加协商深度上。郭卫民介绍,在政协大会上还专门安排界别协商,加强在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协商活动中与政府部门互动交流,组织了近40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等。
“专家协商会也是一种新的协商形式,参加专家协商会的有政协委员,也有专家学者,在相关领域有很深造诣。”郭卫民说,专家协商会围绕重大专项主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小范围、持续性协商。十三届以来,围绕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实等一系列热点、重点问题,举办了70多场专家协商会,不少意见建议为中央和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三个新举措是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强化责任担当。”郭卫民说,全国政协持续通过培训、情况通报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委员知情明政、更好履职,修订和实施委员履职工作规则,从内容、方式、保障等方面就委员发挥作用形成一整套机制。在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组织委员开展履职活动的同时,还试点开展了委员自主调研。“比如我是外事委委员,我比较多参加外事委的工作,参加调研履职等。委员可以自己选题、轻车简从,深入调研,提出建议。这些年,部分委员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破‘卡脖子’科技瓶颈等难点,察实情、建真言,提出了许多很有分量的建议。”
“我本人也曾选择了一个议题,关于‘运用智能技术提升边远农村地区医疗水平问题’。我和一位医药卫生界的专家委员一起组织小团队开展自主调研,深入农村偏远地区,并在专题协商会上作了发言,调研报告报送国家卫健委引起了高度重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自主调研也是很重要的履职形式。”郭卫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