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3月3日电(记者 刘洋 王双) 巍巍青山,流水潺潺,袅袅炊烟,屋舍俨然……记忆里的乡村,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专属画卷。而绿色,是这幅乡村画卷中始终不变的底色。
“我国现有50多万个行政村,乡村自建房超过2亿户,每一栋房屋,每一个村落,都是美丽中国的缩影,也是构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元素。”今年全国两会上,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石磊带来了关于大力构建乡村绿色建造体系,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石磊看来,绿色建造是按照绿色发展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采取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排放、提高效率、保障品质的建造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建造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石磊发现,当前历史村落的保护和更新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更大范围的普通村落和单体建筑尚未受到重视。“自建、自住、自管”是目前乡村自建房的主要方式。由于在管理体制上,国土规划与住建在乡村建筑管理中尚未形成无缝衔接,建设管理中仍存在重规划轻单体、重面积指标轻建筑造型、重传统村落轻普通村落等情况。
“建筑表达的地域特色越来越淡,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乡村的整体形象急需提升。”石磊建议,加快乡村绿色建造体系的构建,做到绿色发展城乡全覆盖。针对乡村实际情况,以“看着美、建得起、用得好”为标准,加大对乡村绿色建造的研究投入,构建全过程建设和管理体系,严格管控乡村建筑整体风貌,分地域建立具有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健康、宜居宜业特点的高水平乡村建筑创新设计图库,使村民建房有较多的选择性,审批有可控性。
石磊还了解到,绿色建造目前主要在城市建设中推广应用,少部分小型企业从事乡村建筑的装配式建造,但普遍水平不高,缺乏对地域文化的响应和整体形象的把控,缺乏有效的管理。为此他提出,要大力推广绿色建造、装配式建筑在乡村建筑中的应用,从城市到乡村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转型,助推双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乡村规划师职业从无到有,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推动“设计下乡”,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石磊表示,要加大对乡村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和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在政策上加大对设计师驻村服务的支持力度,解决设计师靠分派、靠自愿从事设计下乡产生的前热后冷现象。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建筑从管理、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专业人才需求,做到技术服务全覆盖,从而提升乡村建设的整体品质。
“乡村绿色建筑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审美意识,让乡村建设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高质量推动‘中国味’十足的美丽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