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陈晶)“‘保健康、防重症’是‘乙类乙管’阶段疫情防控的重心,重视和完善与慢病管理相结合的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人民群众及社会带来的伤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在全国两会期间呼吁从多个方面加强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下的慢病防控预案机制和慢病结合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预防、控制、化解、消除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的重要职责。”为此,霍勇建议加强预防和临床紧密结合,针对疾病建立常态化合作和联动机制。加强“医防结合”的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医防结合工作机制;布局建设慢性病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示范基地;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与慢病管理常态化联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做好慢病人群数量排查,摸清底数。探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的工作模式,预防和减少老年人重症的发生,同时加强演练,确保在重大卫生突发事件来临之时,重症高风险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及时救治;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设。强化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基层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健康信息守门人功能等;加强医疗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加快发展、完善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建设,针对慢病和老年人群,提前准备,疫苗药品做到提前量,结合平时开展线上健康评估、健康指导、健康宣教、心理疏导,线上问诊、开药、药品配送到家的诊疗服务,疫情中更加有效引导患者有序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