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赵莹莹)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是老龄化趋势下当前社会面临的公共健康挑战之一,若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易诱发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引发严重后果。
“房颤早期都是阵发性的,患者可能大部分时间里没有异常,偶尔发一次,不容易被发现。”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表示,目前我国房颤引起的脑卒中发病率居高不下与医院内部学科合作不足,临床医师诊疗工作中对具有卒中风险的房颤患者在前期没有及时开展针对性治疗有关。此外,心脑血管疾病治疗创新技术在我国医院普及度仍然不足,心脏电生理治疗在心血管治疗领域受重视程度不够。脑卒中的手术治疗仍集中在部分大医院。
鉴于当前我国房颤诊疗工作面临筛查不够、诊疗能力受限、全病程管理缺失等问题,孙洁提出,建立并完善覆盖城乡的房颤诊疗生态系统,加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房颤病人的管理和转诊机制,持续加强公众对房颤的认知水平,推动心脑健康整体管理理念,共同守护全民心脑健康。
“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把我国的重大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下来,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目标。”为此,孙洁建议,逐步将房颤纳入重大慢病并开展常规化的全民筛查,为满足广大区域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将导管室建设作为下一阶段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提升的重要工作方向,同时参照卒中和胸痛中心,建立并加强对房颤中心的重视和资源投入。通过完善审批绿色通道、简化产品挂网流程、缩短入院周期等综合举措,推进房颤消融手术治疗新技术尽快进入临床使用,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