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艺评 人物 展讯 画界杂志

首页>书画>资讯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第四版在京出版发行

2023年06月12日 14:24  |  作者:王小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6月12日电(记者 王小宁)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我国首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新修订的第四版在京出版发行。自2006年该书出版发行17年来,多次印刷,一直受到非遗保护领域和高等院校广大读者的欢迎,在我国非遗保护和非遗专业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书第三版修订至今已有10年时间,我国非遗保护在文化自信的思想背景下不断深化,非遗保护的许多新的经验和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更深入地总结和概括。鉴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的编著者立足10年来非遗保护不断发展的进程,在深入研究和对实践发展理论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做了新的修订。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由文化学者、原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主编,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本书2004年开始编撰,中国艺术研究院最早参与我国非遗保护实践的8位学者参加,历经两年时间完成,于2006年10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8年,为适应高等院校教学的需要,该书按教材体例进行了调整,由教育科学出版社作为教材出版第二版。2011年,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概括,作者再次对本书做了认真修订,并于2013年出版第三版。2017年,该书曾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探求、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基本规律,对我国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作出思考与总结,着重回答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今天我们下这么大的力气来保护它究竟有什么意义?应该怎样对非遗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价值、分类、保护的意义和理念、保护的方式都作出了明确的论述。正如王文章主编在第一章导论中所说:“该书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总体高度,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全方位地、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人们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关心的一系列问题,而且还切实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宏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说,这样系统的概论性著作的问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乃至文化遗产学这样一些应时而兴、急切需要、很有前途的新兴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进行研究,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该书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填补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空白,而且由本书改编的教材也一直畅销,是高等院校、文化及相关行业培训所广泛使用的、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科书,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初以来,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兴起和发展,迫切呼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书问世以来,我国非遗保护领域不少学者撰文对该书的理论探讨作了高度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原会长刘魁立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首先回应了时代的呼唤,有严整的建构,有学理的创建,既是基础理论建设也是对策性研究的一部好书。”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奠基石,开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理论研究的新天地。”著名戏曲理论家安葵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在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时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保护的理念上阐述了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的观点。这些论述可以消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许多误解,使保护工作更健康地开展。”

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时代十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地全面展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科学的依法保护阶段,非遗保护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不断涌现新的创造智慧和经验,也不断出现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正是以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的理论概括,使其葆有理论探索的生命力。该书第四版的出版发行,仍将会在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及保护实践中发挥作用。(王小宁)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