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公益>社会责任
构建产业联合体,共享乡村“莓”好生活
近日,建德市杨村桥镇草莓小镇里一派繁忙——从科创大楼组培育苗基地,到各村集体基质育苗大棚,一垄垄青翠欲滴的草莓脱毒组培种苗整齐排列在高架槽上,放眼望去,生机勃勃。
其中一处特别的育苗场地,放在了高架桥下的闲置空地。据悉,今年年初,杨村桥镇张榜招贤,邀请镇内外有经验、有闯劲的莓农集智攻关,利用高架桥下闲置空地开展良种草莓苗培育试点项目。在安徽种草莓6年的莓农、杨村桥乡贤苏宏星了解到这一情况,立马举家返乡,揭榜应试。
高架桥下闲置空间里做良种草莓苗培育试验,是从根源尝试提高草莓种植成功率的新办法。
浙江省农科院专家杨肖芳介绍,近年来随着育苗气候恶劣、母苗质量退化、疑难病害频发,虽然草莓种苗繁育面积增加迅速,但很多时候高存活率的苗也出现了“一苗难求”的情况。“草莓种植的核心仍是苗的问题,良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起点。”
杨村桥镇副镇长叶骏指着苗圃里的草莓苗,具体解释说,“育苗期刚好是杭州进入高温多雨的季节,草莓属于喜冷凉气候的作物,这就对育苗来说麻烦不少,像是容易导致抗逆能力下降等情况。”
此外,多雨也会导致田间湿度过大,病害发生概率会提高,因此没有经验的莓农常会发现,进入 6 月份死苗也会越来越重,叶部病害、根部病害等问题增多。
为了让莓农成功育苗的概率更高,杨村桥镇利用好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把土地由二维平面变成了三维立体空间,既没有占用一点耕地,又挡风挡雨挡烈日,避免了一系列问题。
正在试点育苗的莓农苏宏星说:“我这个高架桥下的育苗棚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8℃,500平方米的面积里,采取‘脱毒、避雨、全基质’的繁育模式,可以培养草莓生产苗10万株,而正常农田里能培育出4万株健康的苗就不错了,育苗成功率翻番。”
当前,杨村桥镇结合“建德师傅”培育工程,制定了“草莓师傅”千人招培计划,已引育“新莓人”“莓乡贤”“莓创客”200余人。
下一步,杨村桥镇还将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与浙江大学研究院深入开展“科技小院”筹建工作,推动“浙江建德草莓科技小院”落地,进一步推进草莓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吸引更多的“莓乡贤”“莓创客”返乡创业,共同构建产业联合体,共享乡村“莓”好生活。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