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大会发言
民进中央:以“融创新”特色载体 推动“根创新”高质量发展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繁”,以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代表的“根创新”,决定着我国科技和产业未来发展的成色。深入解决科技创新“缺根”问题,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通过“融创新”形成不同主体之间的合力,让“根创新”得以实现,用“根创新”促进“融创新”的机制完善。
创新街区是以“融创新”推动“根创新”的重要载体,是集聚高端研发机构、企业孵化器及促进机构、企业集群和创业企业的城市空间,具备物理空间的紧凑性、交通的通达性、技术的网络性,以及居住、办公与零售功能的混合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的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能够整合并满足创新人才工作生活需求,更有利于集聚创新力量、推动创新发展。目前,科技部火炬中心正在基于国内外特色街区实践,探索在具备条件的城市街区、高校周边及国家高新区内,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街区,以有效集聚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和企业主体。我国不少创新型城市也在积极推动创新街区建设。
基于以上认识和相关实践,建议以创新街区这一特色载体为抓手,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依托有条件的创新型城市、高新区、创新型县市等,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街区为基本形态,坚持创新系统、创业系统、服务系统三位一体,更好发挥其“融创新”功能,更好服务和促进“根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远景规划设计。科学谋划创新街区建设发展,制定基于区域比较优势、有针对性的远景规划,形成区域内分步骤、综合性的顶层设计,促进创新要素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之间有机互动的良性循环,推动科创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空间融合,使创新街区的建设发展更具科学性和持续性。
二是加速成果转移转化。鉴于创新街区的高智力要素条件需求,鼓励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街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或院士工作站等,打造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职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畅通技术转移通道,建立涵盖技术交易、技术评估、中介服务、政策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涉及技术转移、转化全过程的创新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同时,支持创新街区通过校企共建创业学院、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常态化开展创业实训、项目路演、创新竞赛等活动。
三是强化“根产业”育成。“根产业”是指依据“根创新”建立的产业链头部部分。立足于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功能提升和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科创大企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把现有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孵化链条向前后延伸,构建“根科技—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根产业”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格局,以核心科创机构为支撑提升街区“根产业”催生能力和水平。
四是构建融通创新生态。针对科技创新对区域市场要素的实际需求,积极促进区域市场资源与科技创新需求之间的均衡发展,健全涵盖创新主体、人才服务平台、投融资机构、产业链供应链等的生态伙伴网络,推动技术、人才、金融、市场等各类要素有机融合,推进重大科技成果深度孵化,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9月02日 第 04 版)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