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大会发言

郑永飞常委:​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满足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2023年09月12日 12:4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现代化的关键支撑是人才。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在知识型人才培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与产业现代化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知识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直接成果,而创新型人才则需要丰富的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出来。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不仅制约了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提升,而且导致产业现代化发展受限,严重制约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因此,推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工程科技和产业实践之间的协同融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建议:

统筹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与工程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以大战略应对“小院高墙”,夯实“育”的基础,创新“技”的手段,激发“人”的才能。强化高科技企业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深度参与和互动协作,加大创新型人才建设与工程科技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融合,发挥创新型人才在工程科技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从高校科研院所扩大到各级各类企业。在工程科技和产业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促共进;加强创新型人才的深度化、精细化培养,明确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目标和定位,建立不同行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平台;改进和优化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共建模式,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培养计划。

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之间的耦合度。在培养过程中边实践、边培养、边应用,打造高校、科技、人才、工程、产业、项目交流对接平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多链”深度融合,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来培养,依托各类平台在工程和产业实践中识别和培养;构建“海纳英才、资本接力、深度孵化、落地服务、产融赋能”的全生态链服务模式。

健全以工程科技能力、产业发展成效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评价机制。从工程技术从业规律、产业经济发展规律、专业人才成长规律出发,完善与科技攻关、工程实施、产业发展相呼应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基础前沿人才突出学术原创导向、工程技术人才突出一技之长导向、应用开发人才突出市场和产业导向,改变“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现状,引导基础型高校、应用型高校、技能型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各展所长。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