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3年中医药杏林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大会>相关报道
再兴杏林:中国杏林遗址园策划的思考
十七年前,我大学毕业后来京,第一份工作在北京一家中医院工作,除负责行政工作外,便是为中医脑病学奠基人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书记程昭寰教授抄方。他曾跟我说:“秀才学医,笼里抓鸡。你学中文后,再学医就很容易。万一以后用上中医,你比别人多一门技术。”于是,我通过入学考试,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学。
有一次,程昭寰教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在咱们家乡有董奉杏林,这个在中医药领域地位很高,尤其是南康医派,你多收集一些材料,好好研究一下。”我查阅资料后得知,程昭寰教授早在1999年就发表《南康医学刍议》,注意到自董奉以降南康医派的学术脉络和地位。从那时起,再兴杏林的种子在我心里发芽。
近十年,我每次回老家都呼吁再兴杏林,尤其是庐山市成立后,每任书记、市长来京走访,我都会跟他们反映庐山杏林的事情,可惜都未受到充分重视。2022年初,我与多名庐山市政协委员联名写社情民意,向江西省政协反映杏林产业发展。7月,庐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晓峰来京,我特意邀请他来人民政协报社调研,社领导表态全力支持打造庐山杏林产业项目。12月底,我在广东云浮主持中国国际中医药论坛后,回庐山跟晓峰副市长和庐山市政协主席赵木林联系,并向庐山市委书记邵九思和庐山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斌汇报我对杏林项目总体策划思路,得到充分认可。2023年1月6日,九江市召开杏林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邀请江西中医药大学校长朱卫丰和我等专家学者汇报,得到九江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文斌高度重视,亲任杏林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全力打造中国杏林遗址园和产业集群。至此,拉开了再兴杏林的序幕。
是为题记。
作者在中国杏林遗址园项目指挥部
2009年,江西星子(现庐山市)和福建长乐打了一场文化“官司”,就董奉杏林遗址在哪争论不休。当年9月16日,来自全国200多名中医药专家齐聚庐山,寻根问祖。最后,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论证和授牌,确认庐山为中医杏林文化发源地。至此,这段文化公案有了定论。
董奉作为“建安三大神医”(医圣张仲景、医神华佗、医仙董奉)之一,以高尚的医德医风著称。东晋慧远大师的《庐山略记》记载,庐山为“古仙”所居,“汉董奉复馆于岩下,常为人治病,法多神验,绝于俗医。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数年之间,蔚然成林。”董奉身为道医,羽化后位列仙班,而在人间留下的杏林,成为中医药界的符号和代名词。
当年杏林早不复踪迹,如今再兴杏林已经启动。然而,再建一个怎样的杏林?我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和探求,这要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
为什么是杏林遗址园?
有人提出:为什么叫杏林遗址园?通过前期探索,杏林项目有四重定位:一是中医药工作者的朝圣地;二是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三是国际医养旅游集聚区;四是庐山国际交往和世界中医药交流的重要平台。第一重定位是精神层面的,即打造中医药工作者的精神家园;第二、三重定位是基于中医药和医养旅游产业的,即成为产业聚集、创新和发展的引擎;第四重定位是国际交流的,即庐山的国际范儿和中医药国际交流形成叠加效应。
不同定位,有不同名称。在前期策划中,出现杏林文化园、杏林产业园、杏林医养小镇等名称的困惑。就杏林第一重定位来讲,以上名称都不合适,因为没有一个中医药人会到文化园、产业园或医养小镇去朝圣和祭拜。只有遗址园能将庐山杏林定为一尊,与其作为中医药界的符号和代名词定位相匹配。杏林遗址园能不能叫杏林园?这倒没什么不可以,然而,国内与中医药有关的园子几乎都叫杏林园,既有滥觞之患,何不去俗存雅。同时,在技术操作上,如果按文旅项目申报,只能叫文化园;如果按照产业项目申报,只能叫产业园,而且申报资金都不同,遗址园能够兼而有之,并且突显杏林在中医药界的显著地位。
中国杏林遗址园的核心区建设,包括“一馆一堂一园”,即董奉纪念馆、杏林堂和百草园,形成“百草种满园,园中有堂馆”的魏晋风格建筑群落。在产业发展上进行全市域布局,以中国杏林遗址园为核心区域,引领医德医风建设、中医药产业,医疗健康产业、医养旅游产业、中医药教育、杏林文旅产业、高端智库论坛等产业集群,形成“七星拱月”的产业格局。
建设医德医风基地
杏林文化精神内核是什么?这需要从三个层面考量:一是物化,杏林园和杏林草堂是物质的存在,是董奉医术精湛的见证,是杏林文化精神物质化的活化石;二是人化,杏林中人代表中医药行业群体,是医德医风的典范;三是神化,杏林春暖是将人神化为仙的代表,体现道医无为之治的精神内涵。因此,便可提炼出杏林文化的三重内涵: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无为之治。更进一步提炼为:术德兼备,无为之治。
中国杏林遗址园建设的最关键也在此,需要有别于张仲景的医圣祠、华佗的华祖庵、孙思邈的药王山等,更突显自身特色和优势,应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首位。
将中国杏林遗址园打造成为医德医风基地,既要符合朝圣的第一重定位,也要符合项目建设的实现需求。首先,高规格和高标准建设,江西省应争取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和江西中医药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共同打造医德医风基地,让中医药学校新生入校来此宣誓,真正体现朝圣的意蕴;其二,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不能仅停留在景点打造上,需要融合研学、医养、药膳以及智能化设施元素,在欣赏性、实用性、文化属性等方面深入挖掘,将医德医风基地打造成为建筑美、人文美、医风美的地方;其三,从实现意义上说,当下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依然难以破解,因病致贫层出不穷,同时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时有发生,根子在于医疗过度商业化,而医生作为商业化中最重要一环节,在经济利益面前如何坚持职业操守成为大问题。因此,中国杏林遗址园医德医风基地应该为医疗从业者提供身心修养、价值回归的精神家园。
做强中医药三产融合
杏林文化的底色是中医药文化。从产业角度来说,中医药产业需做强三产融合,首先,在庐山市蓼南、蛟塘、华林、横塘布局中药材种植、生产和产地加工,以种植蔓荆子、瑞香、石斛、马鞭草、菖蒲、重楼等道地药材为特色产业,夯实中医药第一产业,让老百姓致富创收;其二,通过招商引厂和投资设厂,孵化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医药药企,在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成药生产、中医药大健康产品生产等方面发力,做强中医药第二产业,为庐山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其三,要在中药商品的物流运输销售、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等方面进行产业延伸,尤其是庐山以旅游立市,在第三产业的产品研发上,需要融入文旅、农旅、医养、康养等元素,精心设计,匠心打磨,真心服务,走出一条三产融合的道路,从中医药产业上唱响“庐山天下悠”品牌。
庐山市应从战略高度上成立杏林集团,由庐山市国资控股,与医药类央国企合作,全面布局三产融合。杏林集团产业布局需要涵盖中药种植、中药生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等领域,提供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和健康产品。
具体到中国杏林遗址园上,首先,在内容建设挖掘杏林文化、董奉精神、庐山中医药文化,包括与三产相关文化内容,通过陈列展示、光影效果、智能设备等,深刻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其二,开发中医诊疗、智慧诊断、药食药膳等产品,让游客进入中国杏林遗址园后,能体验中医药产品服务;其三,研发研学访学、中医药文化体验等旅游产品,把农旅、文旅等线路设计好,山上山下相融合,山湖城园融洽联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中医药产业和实现三产融合,才能高位建设中国杏林遗址园。
做大医疗健康产业
以打造中国杏林遗址园为契机,庐山市应做大医疗健康产业,首先,要与北京市、江西省等大三甲医院合作,尤其是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协作单位或特色专科,与江西省内高校附属医院建立康复医院分院,增强庐山市中医院医疗水平和诊疗实力;其二,在中国杏林遗址园杏林堂设立医馆,邀请名老中医来坐诊,成立名老中医工作室,解决疑难杂症,进行专科突破,尤其是解决大城市人群的失眠、抑郁、心理等问题,形成特色医疗服务;其三,将医疗与康养、旅游、中医药文化传承相结合,将中国杏林遗址园真正打造成庐山文旅发展的特色名片。
在提升医疗水平的同时,对健康产业进行深层次布局,在庐山市星子镇建设庐山杏林大健康产业园,与庐山市科创园形成园区聚集效应。考虑到庐山市科创园已完工,多数厂房空置,前期应拿出一部分厂房进行健康科技企业招商,后期视情况再建设独立园区的杏林大健康产业园。
对于杏林大健康产业园的建设,一是庐山市是旅游城市,对生产企业环保要求高,因此,招商企业应该聚焦健康科技型企业,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直接说不;二是引进大型药企,极力促成大型药企种植、加工和研发机构落户庐山,既符合环保要求,又能带动当地老百姓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三是开发健康产品,尤其是形成以“杏”为特色的健康产品线路,研发真正契合杏林主题的健康产品,同时,开发庐山道地药材的产品,形成“庐六味”产品体系,即石耳、蔓荆子、五味子、淫羊藿、八月瓜、细枝五加等六种道地药材,打出食药同源产品组合拳。
做深医养旅游产业
打造中国杏林遗址园,为庐山市发展医养旅游提供契机。庐山市应把杏林医养综合体与温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相结合,首先,提供高端医疗服务,针对中老年人进行慢病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同时,引进高端专科医疗,与国内医生集团合作,以庐山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为依托,让医生集团设立分支机构,解决优质医生资源缺乏的问题。
其二,做好康养产业,庐山旅游资源丰富,庐山温泉正在创建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但要突出杏林文化和中医药资源,打好中国杏林品牌,将医养与康养结合起来,因为没有“医”,就很难实现“养”。
其三,庐山温泉水资源丰富,含有硫磺等多种矿物质元素,具有杀菌疗疮,解除疲倦功效,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医养旅游的服务对象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尤其是上海、江苏和浙江等沿海城市。原因在于:这些沿海城市人群喜欢泡温泉,具有经济实力,庐山应努力成为沿海城市医养和康养旅游的“后花园”。
深耕医养旅游产业,既符合庐山旅游立市的定位,又能结合现有旅游资源和产业基础。庐山温泉在黄龙山附近,在宋代曾被赐名为“黄龙灵汤院”,素有“江南第一温泉”美誉。因此,将杏林遗址园、杏林医养综合体、温泉康养度假区、庐山植物园山南分园、庐康中药谷等连成一片,在医养旅游产业上形成聚集效应。
形成杏林文旅产业
从杏林文化角度,庐山市需要深入挖掘杏林文化精神,尤其是杏林文化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本地南康医学的历史定位和学术脉络,以及道医、佛医和儒医在庐山发展进程,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
庐山文化是和合共济的文化,正如儒释道在此相映成辉,庐山医道文化亦是如此。道医在庐山甚有渊源,医仙董奉自身是道医,与他同时期的葛玄、葛洪祖孙也是道医代表,尤其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内容涉及各科医学学科。2015年,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青蒿素,便是受《肘后备急方》启发。东晋陆修静亦是道医,在庐山简寂观完成中国最早的道教经书目录《三洞经书目录》,使道教经派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陆修静正传弟子陶景弘医学著作颇丰,如《本草经集注》《补缺肘后百一方》《养性延命录》《效验方》《集药诀》等,为道医一代宗师。在佛医方面,东晋梵僧佛陀耶在庐山山南建归宗寺,其译著《四分律》中将佛医词语“风”“水”,用来解释疾病发病病因,将西域医学和中土医学相融合。唐代法藏大师在出家前就是名医,“研寻史籍,而与医方明得其工巧,同支法存之妙用焉”。儒医在庐山发展相对较晚,至南宋淳熙初(1174年)南康府(府治今庐山市)知军李观民,在任内多行善政,曾修缮军城南的星湾石堤,著有医籍《集效方》一卷。淳熙十年(1183)新任南康知军朱端章为妇幼保健良医,著有《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这部著作入选文化部《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如此灿烂的庐山医道文化,足以支撑起中国杏林遗址园作为中医药工作者的朝圣地。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庐山市打造杏林文化品牌,必须与旅游产业深入融合。因此,庐山要围绕杏林文化元素,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比如新媒体传播、动漫制作、图书出版和文创产品等,为庐山旅游注入中医药文化元素,开发以中医药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实用性和体验式的中医药文旅品牌。
做好杏林中医药教育
百年之计,教育为先。做好杏林中医药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为庐山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当前,庐山中医药教育基础薄弱,缺乏中医药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引进中医药高等教育,与江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比如设立分校、研究院等,提高中医药高等教育水平,才能匹配杏林在中医药界的地位。
同时,注重庐山本地中医药人才的培养,通过建立中医药职业学校,在普职分流的教育背景下,引导本地孩子报考和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在引进国内中医药产业落地的同时,让培养出的孩子能留在本地就业,假以时日,便能形成中医药教育和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杏林中医药教育还需对南康医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南康医学作为江西四大医学(旴江医学、赣中医学、婺源医学)流派之一,其中西原脉派的崔嘉彦和再传弟子严用和,分别入选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之列,在中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对南康医学存世典籍进行研究,总结出理论体系,运用到具体教育教学中,推动庐山中医药教育特色化发展。
中医药最讲究传承,民间中医师承是一大特色。要组织庐山本土有名望的中医,采取师承方式,弥补现代中医药教育的不足,以及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
打造高端智库论坛
建设中国杏林遗址园,需要高端智库作为学术支撑,也需要国际型论坛提高声誉。
在智库方面,应成立高端智库机构,邀请国内中医药界最有声望的院士专家、国医大师、名院院长等作专业指导,同时邀请中医药产业界大咖、大型药企掌门人等作产业扶持。在中国杏林遗址园前期建设中由智库团队进行项目论证,在后期运营中进行项目研讨和提供智力支撑。智库机构要对杏林文化、董奉精神、中医药文化、南康医学等进行文化挖掘和理论总结。
在打造高端智库的基础上,每年举办杏林国际论坛。庐山本身具有国际范儿,山上万国别墅就可佐证,因此,要充分发挥庐山国际交往的作用,将庐山打造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舞台,让世界中医药学术观点在此交流汇聚,让世界中医药成果在此落地生根。
无论是高端智库机构,还是杏林国际论坛,都是为中国杏林遗址园建设增强软实力。而最大的软实力其实在“杏林”二字本身,因为它是整个中医药界的符号和代名词,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已经过1800多年考验和论证,这是庐山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
2023年3月1日作于北京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