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辽宁
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 | 在这里,许广平留下了一段“三拒版税、三送金条”的故事
人民政协网11月19日电“就是在这栋楼里,留下了郭沫若、许广平两位民主人士的足迹,也留下了他们与鲁迅文艺学院师生们的珍贵影像。”站在辽宁省沈阳市鲁迅文艺学院旧址前,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张恺新讲述着70多年前的往事。
鲁迅文艺学院旧址。(图源:辽宁政协)
11月18日下午,“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辽宁,参观了鲁迅文艺学院旧址。来自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团结报及辽宁省属主要媒体等20余位记者参加了采访活动。
在和平南大街与南三马路的交汇路口,有一栋造型独特、外观老旧的三层建筑。这栋建筑始建于1936年,原名“康德楼”,后为“兴农合作社”办公楼,又称“兴亚会馆”。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东北解放,鲁艺师生全部集中于沈阳,12月于沈阳兴亚会馆正式复校,定名为“鲁迅文艺学院”。
1948年8月-12月,大批民主人士响应“五一口号”分批奔赴东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活动。同年12月6日,马叙伦、郭沫若、沈志远、许广平、宦乡等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抵达沈阳。
张恺新介绍,郭沫若在沈阳期间,适逢赴匈牙利出席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著名女作家丁玲转道苏联回国,于1月中旬抵达沈阳,来到鲁迅文艺学院。在鲁迅文艺学院领导和丁玲的邀请下,郭沫若于1949年2月来到鲁迅文艺学院参观访问,并留下了郭沫若、丁玲与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吕骥、副院长张庚合影的影像资料。
许广平(前排左四)与鲁迅文艺学院师生的合影。(图源:辽宁政协)
“初到沈阳的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听说此地有一个‘鲁迅文艺学院’,很有名气,是由延安鲁艺辗转来到东北解放区而建立的,便特意要来看一看。”张恺新介绍,1949年2月21日上午,许广平带着周海婴来到鲁迅文艺学院。院长吕骥、副院长张庚向全体师生介绍了他们,许广平为学院师生做了一次讲座。
“在沈阳期间,还留下了一段许广平‘三拒版税、三送金条’的佳话。”对这段历史颇有研究的张恺新向记者介绍说,1月30日,得知鲁迅夫人许广平已到达沈阳后,沈阳的东北书店、光华书店有关人员来到沈阳铁路宾馆拜访许广平,表示将把出版鲁迅著作的相关版税给予许广平,许广平当场婉言谢绝。2月1日,许广平在驻地收到东北书店来信及所附支票,支票抬头写明“鲁迅版税”,许广平次日委托东北行政委员会交际处将版税退还给东北书店,次日书店又派员将支票送来,许广平再次拒收。三次拒收后,经民进常务理事王绍鏊做工作,许广平收下版税支票。
“在为鲁迅文艺学院师生做完讲座后,许广平便将东北书店出版鲁迅著作的版税共五根金条,捐献给了鲁迅文艺学院并与全体师生合影留念。” 张恺新介绍说。
“如今,鲁迅文艺学院演化发展成为今天的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和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三所学校继承鲁艺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自在不同的领域继续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张恺新说道。
据悉,“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由人民政协报社指导,人民政协网承办,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文字记者:王金晶 谢阿愁 王亦凡 王晶
视频记者:宋宝刚 袁世鼎 汪凯 贾冬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