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影视>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第50期影视大讲堂聚焦影视IP改编与原创思维的共生路径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郭海瑾)12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举办第50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影视大讲堂的主题为“剧集改编:寻找IP价值与原创思维的共生路径”,邀请青年作家、编剧祖若蒙,职业编剧秦晔、江光煜,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教授、礼学指导、制片人、演员张晓龙,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金燕、陈晓红,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助理研究员辛姣雅、董克非为主讲嘉宾。本期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王乙涵担任学术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进行学术总结。
主讲嘉宾围绕主题从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等角度出发,分享了创作、研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探讨了如何实现影视剧行业有序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随着影视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IP”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影视剧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原创剧集,IP改编剧拥有丰富的文本素材,创作成本更低;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自带话题讨论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宣发成本。然而,网络小说影视改编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如同质化严重,资本和生产模式使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容易出现跟风作品;网络IP鱼龙混杂,网文作者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导致文本的先天不足。随着舆论环境、播出平台和观众审美的深刻变化,盛行多年的“IP+流量明星=爆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观众的观赏需求。因此,大家表示,网络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不应只停留在对“爆款”的追求上,而需要与时俱进,贴合时代价值观,加强文化赋能,探索出IP价值与原创思维的共生路径,才能实现影视剧创作高质量发展。
影视大讲堂现场合影
孙承健在总结中表示,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几位主讲嘉宾从一线创作的经验和思维出发,探讨了当下影视剧网络改编与原创的关系,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思考。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有目共睹,无论是整体制作水准、剧作水准,还是演员的表演水准,抑或是版权剧、定制剧、自制剧等较之以往都有很大的提升。当下中国电视剧年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大国。如何有效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如何在内容生产层面大力提升内容品质,是影视剧创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就电视剧而言,电视剧创作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文本基础,而是整体品质保障。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为大众文化娱乐为主导的电视剧,也是知识生产的重要路径,尤其是在当下视觉文化与网络时代,电视剧文化传播实际上承载着对社会大众知识生产的重要使命。因此,无论是网络IP改编,还是原创剧本,都需要创作者一方面言之有据,在历史的考据中相互叙事并把握好其基本逻辑;另一方面能够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获得真实情感的体验、获得源自经验的创作灵感。只有如此,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才会真正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在现实的体验中汲取养料,从而真正激发出能够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增长动力。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