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政协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新闻动态
这场分组讨论,满满“理工风”
1月3日下午,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八组分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来自九三学社、科技和特邀界别的委员们,大多出身理工专业,或长期身处科研一线,或从事科技创新相关工作,深知海淀区科技发展的所需所急,更了解制约其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
“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迫切需要高端人工智能人才支撑。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当务之急。”海淀区政协委员王茹将目光聚焦到人工智能发展上。她认为,应当充分发挥政产学研各自优势,推动打造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共同体,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平台,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推动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自主培养,为海淀区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落实落地、开花结果。
同样关注到这一问题的海淀区政协委员张剑慧表示,应当充分利用海淀区科技大区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应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更好地开展合作。另外,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场所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专业机构,建议能够建立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仪器预约、检验检测等科技创新服务,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
不光立足自身所长、提出真知灼见,委员们也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履职主线,瞄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开展广泛协商。
“我们是不是可以将我们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经验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海淀区政协委员崔凯说,以科普为例,海淀区是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创新和科普资源高地,应深入挖掘新时代海淀区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和“两翼齐飞”典型人物,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在北京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广海淀区科研和科普工作的模式和经验。
崔凯还表示,政协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委员们不但可以通过参政议政助力海淀高质量发展,甚至能够辐射到更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这也是政协委员的责任。
天色渐晚,华灯初上。会场上,“理工科”委员们的讨论还在继续。(记者 韩月 王亦凡 鲁雅静 汪凯 许义甫 信鑫)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