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六期
用油画语言表现中国写意精神——徐里的“山河颂”
油画是外来的文化,它独特的语系是不会改变的。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的血脉所流的血、我们的基因、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背景是不一样的,所以通过油画画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追求、审美追求,那是完全可以达到的。这就是我一直在摸索、探索的。 —— 徐 里
天长地久(油画)150×150cm-1989年-徐-里-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碧空如洗的金秋十月,“山河颂—徐里写意油画作品展”亮相国家大剧院,集中展出了画家徐里的80余幅写意油画精品,试图向观众展示其在中西艺术融合道路上的探索。
徐里1961年出生于福建省建阳市,自小就表现出超于常人的绘画天赋。1981年,徐里考入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985年,他被分配到厦门集美大学教育学院美术系任教,同时开始个人艺术风格的探索。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徐里多次奔赴藏区、大凉山、天山南北等地写生,深刻感受到民族文化带来的冲击与震撼。伴随着文化使命感的觉醒,徐里开始思考油画的现代性转换,摸索绘画超越叙事性的精神性表达。他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吉祥雪域》系列和《永恒的辉煌》系列,用平面化的表现手法和极具装饰性的色彩表现了他数次赴青藏高原和西域丝路行旅所见的人物和风景,传达出叩击永恒精神世界的声音。从2006年开始,徐里开始进一步探索如何用油画媒介表现中国审美精神。为探讨这一课题,徐里拜书画家吴悦石为师,潜心研学中国传统书画数十年。这段时期他逐渐从西画教学的造型体系中跳脱出来,开启了他的“写意油画”创作。
荷-塘(油画)125×95cm-2005年-徐-里
“写意”与“油画”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线索,之所以叫“写意”油画,正是强调了徐里的创作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西画媒介相融合的特点。这正是作为油画家的徐里在探索油画民族化道路上最终找寻到的方向。油画作为一种诞生于西方的画种,自16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利玛窦来华传教时引入中国,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从18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兼宫廷画家郎世宁到20世纪上半叶留日、留法学习西画的画家如陈师曾、关良、倪贻德、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吴大羽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董希文、苏天赐、吴冠中、朱乃正等油画家,都曾积极探索油画语言的可能性,为油画的本土化、民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在大批画家崇拜甚至模仿西方艺术的时候,徐里比较早地觉醒,开始思考如何将油画媒介与中国画讲求的“写意”精神相融合。
徐里的写意油画
江南遗梦(油画)120×60cm-2007年-徐-里
特点之一是打破油画惯用的固定视角。比如作品《追梦》(2008),从画面构图上看,它并不是一个油画风景作品常规的构图和焦点透视,而是很像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集深远、平远的视角于一体,类似的构图手法见于他2012年的作品《雾野》。
对话达芬奇(油画)120×90cm-2019年--徐里
另一特点是虽然采用油画材料,但他善于将书法入画,强调线性的书写,传达出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中国画讲求“书画同源”,书法是中国绘画中最典型的一种语言。《内蒙风光》(2012)这幅画中就能看到徐里书法性的用笔。画面中树的节奏和力度,尤其表现树叶的皴点和表现树枝的书写,都体现了画家在中国画和书法方面的功底和修养。树干的分布、树枝的穿插、树叶的疏密,小到一棵树,大到整个画面,都是一个通盘的布局设计。又比如在创作于2012年的《昼夏》《金秋》画作中,画家用类似国画中描绘山体、石头、树木时常用的皴法和点染,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山中村落的景致,配以点景人物和船只,烘托出闲逸的山水画气质。在《峰舞云飞》这件作品中,画家通过线跟面的关系,运用充满变化的线性书写,很轻松地把山峰、山峦的复杂表现了出来。这如同一首乐曲或一段舞蹈,在画面上变化跳动。虽然名叫“云飞”,但画面中看不到一片云彩,2/3的画面都是留白,留给观众去自由想象。在《皖南春绿》《静观》《家园》等作品中,画家同样采用了“留白”来表现天空、云雾,营造虚实相生的诗意境界。这种对“少即是多”的追求,也是画家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影响的结果。
雪-后(油画)120×60cm-2007年-徐-里
“以手写心”是徐里写意油画创作的又一个特点。他的油画并非追求客观写实,更多的是其主观心性的表达,一种意象性观照。比如作品《晨》用大写意的手法表现了晨间的一池残荷和水汽氤氲,画面中几乎没有特别具象的描绘,却像莫奈《睡莲》一般传达出淡淡的忧伤。《火龙》这件作品表现的是黑龙江伊春地区的火龙云,画面通过明快而强烈的几个色块以及恣意奔放的笔触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极具视觉冲击力。冷暖色的交响变奏仿佛冲出画面,表达出画笔在画家内心的跳动与节奏—一种画家对自然所寄予的强烈情感的抒怀。
金-秋(油画)120×90cm-2014年-徐-里
此次展览展出的大多为写生作品,但徐里的写生并非单纯对物象的客观再现,而是经过内心转化后的意象性表达,一种创作性的写生。他在采访中说道:“我在写生的过程当中摆脱了具象景观的束缚,把所看到的景观当成是一种精神,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内心世界与这个景观的一种对话,进而达成一种情感的融入。”因此徐里的油画写生作品带有中国画的影子,他也常用“山水”而非“风景”来指称自己的作品,体现出其对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精神的追求。
荷塘夜色(油画)100×100cm-2007年-徐-里
徐里一直在用油画的材料、技术和语言表达中国绘画的传统以及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独有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创作在用油画讲述中国故事,是继承前辈油画家,探索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践行者。正如画家本人所说:“我们现在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把中国精神通过美术作品彰显出来,把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传播出去。”
(作者系国家大剧院展览策划主管)
徐 里
1961年生,福建建阳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秘书长,中国文联美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委会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李可染画院顾问,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十届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西安美院、天津美院、澳门科技大等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油画作品收藏并陈列于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意大利出版发行有《徐里油画集》。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俄罗斯美术家协会苏里科夫金质奖章、比利时东方文化骑士勋章、吉尔吉斯斯坦杰出文化人物奖章。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杰出艺术成就奖”、乌克兰大使奖等。先后率团出访各大州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并举办画展。
作品连续入选第七、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及《20世纪中国油画展》等国家级主要重大展览、部分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及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内重要美术馆和政府机构收藏陈列。出版个人画册二十余种。
责任编辑:邢志敏
版面设计:汤炜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