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宏观

北京顺义区:推动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

2024年01月12日 10:12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谋定而后动。1月9日,记者从2024年北京市顺义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北京市顺义区以“两会”召开为契机,进一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强化核心优势,在“五子”联动中精准发力,在优平台、抓改革、强服务上持续发力,努力推动顺义区形成更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成果。

持续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

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实施路径,持续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是北京市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好服务国家开放发展大局的重要实践。北京市顺义区始终将“两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重要抓手,举全区之力加快推进落实。

“顺义区正持续丰富政策创新含金量。”北京市顺义区商务局局长杨蓬勃表示,“两区”建设以来,顺义区已先后形成跨境电商进口医药试点等12项“两区”突破性政策,其中7项全国首创,形成航材服务、文化贸易领域4个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医药贸易、特色监管等领域6个案例向全市复制推广。同时,着力为国家高水平开放闯关探路,已推动北京首个国家级跨境贸易便利化标准化试点项目通过验收,全国首创进口生物制品口岸法定检验及批签发新模式,开通进口生物制品检验绿色通道。

同时,“两区”建设以来,顺义区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已完成“两区”重点任务130项,累计入库项目2265个,已落地项目1673个,均排名全市前列。“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是我国发展最早、规模最大、航空服务企业数量最多的机场临空经济区,综合竞争力保持全国第一;天竺综保区则充分发挥保税功能优势,2023年已实现医药进口值约1000亿元,占全国比重超过五分之一,疫苗进口占到全国的95%。中德产业园成为全市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已集聚德资企业100余家、智能制造企业51家、隐形冠军企业28家。”杨蓬勃介绍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顺义区在发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同样不遗余力。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已与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签署合作备忘录,联手打造“3+4+5”自贸合作格局,进一步提升京津两地在空港海港联动、口岸通关一体化、保税功能延伸、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联动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临空经济发展带。

“在京津两地海关的大力支持下,顺义区已完成全市首例京津冀海关跨关区保税展示交易业务。发出北京首张京津冀跨区域迁移企业营业执照,率先实现‘一地申请、资料互认、内部流转、一次办结’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有效解决经营主体跨区域迁移登记‘两地申请、多次跑动’的问题。”杨蓬勃说。

坚持创新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谋划“一盘棋”,部署“一张网”。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顺义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高精尖产业发展主阵地,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引擎。

“顺义区通过优化重组推进科创中心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8个工作组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8个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规划制定和政策研究,组织特色主题活动,设立产业基金,建立产业联盟,打造一批特色园区。紧扣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部署实施市级4项任务、12个重点项目,区级20项任务、56个重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北京市顺义区科委主任袁日晨介绍说。

而为了更好为企业服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顺义区则围绕全区重点产业,优化科技服务业布局,建立涵盖“20家龙头、50家基石、100家储备”的企业台账,紧盯行业变化,强化动态管理,全年开展专项调度15次。为了进一步用好“服务包”机制,共走访企业420家次,召开宣讲会50余场,帮助重点企业对接高校院所,解决技术业务需求。聚焦“创新驱动”,强化“产业拉动”,才能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增速全市领先,持续完善科技企业逐级培育、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促进企业做精、做大、做强。我们将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化科技金融赋能作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加速带动创新创业能级跃升,使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支撑和引领顺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袁日晨说。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