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四期

无 界

2024年01月23日 14:56  |  作者:邰武旗  |  来源:《画界》2023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这是闫振铎先生新世纪以来的第四场个展。每次展览,都会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展什么、以什么类型为展览线索?闫振铎先生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作品涉及写实、表现、抽象等风格样貌,材料手段涉及纸本水墨、油画、岩彩、雕塑等等,创作的丰富性或者说复杂性,同时代的艺术家或多或少也都有着相似的情况。不同的是,时至今日,他依然是各种材料技法交替使用,不同风格样式的作品交替出现。近七十年的创作生涯,并未偏倚于某个风格流派,也没有从主观意愿上着力建立某种艺术样式的意图,用先生自己的话说:“风格是投在地上的影子,我只管走路。每一件作品就像路上的每一步,既要千方百计,更要诚心诚意,水平不高的风格就是杂耍,我要水平,风格顺其自然。”

高山流水系列之一、二、三(布面岩彩)320×250cm×3-2014-2018年-闫振铎

高山流水系列之一、二、三(布面岩彩)320×250cm×3-2014-2018年-闫振铎

写实、表现、抽象是绘画外在形式的不同表现,闫先生的作品,一部分毫不犹豫地可以称之为写实;一部分是表现,这里的“表现”显然不等同于“表现主义”。还有一部分是抽象,这里的“抽象”也不能简单的对等于西方艺术史所表呈的抽象。

今日,是否要基于创作形式来设置闫先生的展览结构?我想借用巴尔巴拉•赫普沃斯在给赫伯特的一封信中的话:“当我以写实的方法创作,或者作抽象的作品时,我都未感到有什么意图或情绪上的不同。我对两者的感觉是一样的,同样的愉快或痛苦……”在艺术家看来,他们只存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特别在今天的艺术环境中,这个问题是不是还需要讨论? 

“从写实(发展)到抽象”,似乎是艺术发生和成长的规律,也自然是一种艺术发生的观点。最初的艺术总是写实的,而几何图形的抽象形式是写实图像简化的结果。似乎有一个普遍的抽象意识发生在人的高级阶段,也可能是我过于简单的认识。

但是,就创作而言,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规律才是艺术创作、也是个体命运的“底”,而极少数的规律性的现象是“底”上面的“图”,按此“图”索骥是难以找见闫振铎的“底”的。

晚来银锭桥(油画)180×380cm-2009年-闫振铎

晚来银锭桥(油画)180×380cm-2009年-闫振铎

闫振铎这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使用过各种表现手法,尝试过各种表现形式,但从没有停留在某一个风格样式中,并固定下来。也就是说,他并不在“写实到抽象”这样一个大范围认定的“艺术发展的规律”之中。用他自己的表述就是“我的所有作品都是我的生命状态的体现和表达,哪种方法适合我当时的表达,我就用。写实、表现、抽象,各种材料工具,这一切只是呈现我生命状态的手段。”这样的创作思想,就不难理解他在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在绘制“铁人王进喜”的同时也在尝试抽象意味的创作;在如今大宗抽象创作的同时,却会花十多年的功夫绘制具象写实的《银锭桥》;疫情期间还能尝试用岩彩绘制的写实风景《凤翔灵山》……

无界,既是针对时间,也是针对空间。无界,在此次展览中不是态度而是方法。艺术很长,生命很短,与其将艺术镶嵌在生命的各个时期去检视,不如将个体的生命完全的投入到艺术中去感悟。

无界,也是对整个展览气氛的要求—尽可能去除策划意识;尽可能无偏见的客观呈现;最小化非作者意图的表达;保护作者、作品与观众无界限的交流。

无界,也是对应闫振铎的一句感言:“我的创作语言取自自然灵性,创作情感来自生命自觉,无需界定,也不必当下确认。

未标题-1


编辑:画界 邢志敏